发布日期:2025-09-19 04:08 点击次数:71
建安十五年,巴丘。
江风呼啸,卷起营帐一角,吹不散帐内的沉重。榻上,周瑜大都督气息微弱,双目紧闭,似已油尽灯枯。床边,鲁肃老泪纵横,孙权面色沉重,众将无不掩面哽咽。
“公瑾……”孙权轻声唤道。
周瑜缓缓睁开眼,目光涣散,却又似凝聚了千年的恨意。他颤抖着抬起手,指尖指向虚空,喉咙里溢出嘶哑的低语,字字泣血:“既生瑜,何生亮……”
鲁肃悲从中来,正欲上前安慰,却见周瑜猛地回过头,那双眼眸竟瞬间清明,爆发出惊人的光芒。他死死盯着孙权,用尽最后一丝力气,一字一句,清晰而决绝地吐出——
“不,我恨的是……曹操!”
此言一出,四座皆惊。空气凝滞,唯有江风呜咽,卷动着一个被隐藏多年的,惊天秘密。
01 临终心语:江风吹不散的恨意
周瑜的生命,如同赤壁上燃尽的烈焰,最终归于沉寂。他的宣言,却像一道闪电,劈开了所有人的认知。
“大都督……您说什么?”鲁肃几乎以为自己听错了,或者,是公瑾临终前的胡话。
孙权的面色也从悲伤转为震惊,继而疑惑。周瑜与诸葛亮之间,明争暗斗,世人皆知,那一句“既生瑜,何生亮”更是道尽了英雄末路的无奈与不甘。可他此刻,为何会说出如此大逆不道,又令人费解的话?
周瑜的唇角勾起一丝微不可察的弧度,那是一种近乎解脱的笑,又带着几分玩味。他用尽全力,从枕下摸索出一个陈旧的木盒,盒子表面刻着古朴的云纹,显然有些年头。
“子敬……此物……交于主公……”他的声音再度变得虚弱,却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坚定。
鲁肃接过木盒,入手冰凉,似有千斤重。他看向周瑜,只见后者艰难地转向孙权,眼神中充满了深切的期望与信任。
“主公……我这一生……为江东,鞠躬尽瘁……”周瑜的声音低沉下去,几乎听不见,但他眼中那抹对曹操的恨意,却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辰,清晰可见。“唯有一事……愧对主公……和……她……”
“她?”孙权皱眉,心中疑惑更甚。这个“她”究竟是谁?难道周瑜还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私情?
周瑜没有回答,他的呼吸越来越微弱,目光最终落在木盒上,仿佛那里面藏着他所有的秘密、所有的爱恨。最终,他嘴角噙着一丝复杂的笑意,头一歪,撒手人寰。
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营帐内哭声四起,哀恸之情弥漫。然而,孙权和鲁肃的心中,却像被埋下了一颗种子,生根发芽,搅动着不安与困惑。周瑜临终前的异样,那句惊世骇俗的“我恨的是曹操”,以及那个古朴的木盒,都预示着一个被历史尘封的,惊天秘密。
当晚,孙权屏退左右,只留下鲁肃一人,在烛光下审视着那个木盒。盒子没有锁,但接口处却用一道细长的丝线缠绕,丝线上打了七个死结,手法异常复杂,仿佛在暗示着什么。
鲁肃小心翼翼地解开丝结,动作轻柔,生怕惊扰了逝者留下的遗愿。当最后一个结解开,盒子缓缓开启,一股淡淡的檀香味扑鼻而来。
盒中之物,并非金银珠宝,亦非兵书秘籍,而是一叠泛黄的信纸,以及一块雕刻着凤凰图案的玉佩。信纸的字迹笔走龙蛇,遒劲有力,正是周瑜的笔迹。
孙权拿起最上面的一封信,展开,烛光下,一行行字迹跳入眼帘,字里行间,充斥着浓烈的悲愤与隐忍多年的痛苦。
“主公亲启:
当您读到此信时,瑜已赴黄泉,与先兄伯符相会。世人皆言瑜嫉妒孔明之才,临终叹‘既生瑜,何生亮’。然此皆虚妄之言,为瑜刻意营造之假象耳。瑜心中所恨,所欲除之而后快者,唯曹孟德一人也!”
孙权的手微微颤抖,鲁肃也凑近了身子,眼中满是不可置信。周瑜竟然真的承认,他与诸葛亮的“瑜亮之争”,只是一场苦心经营的骗局?
信纸继续往下:
“此恨非关江山社稷,非关霸业王图,实乃血海深仇,不共戴天之私怨也!”
孙权倒吸一口凉气。血海深仇?私怨?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周瑜与曹操之间,除了东吴与曹魏的立场对立,还有什么私人恩怨能让这位盖世英豪至死不休?
鲁肃也紧紧盯着信件,脸色凝重。他跟随周瑜多年,从未听他提起过半点私人恩怨。周瑜给人的印象,一直是那个意气风发、忠君爱国、风度翩翩的儒将。他怎会藏着如此深沉的恨意,长达数十年而不为人知?
信件的下一段,开始揭露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真相。
02 赤壁之谋:表面下的暗流
信中,周瑜并未直接阐述那段“血海深仇”,而是先将笔锋转向了赤壁之战。
“主公,子敬,你们可曾想过,赤壁一役,曹孟德八十万大军,并非只是败于火攻与天时?瑜与孔明,皆为其中推波助澜者,然瑜心中,更有深意。”
孙权和鲁肃对视一眼,他们当然知道赤壁之战是周瑜与诸葛亮联手,借东风火攻,才得以大破曹军。但周瑜此刻的语气,似乎在暗示,他在这场旷世大战中,还有更深层的目的。
信中写道:“曹孟德此人,奸诈多疑,用兵如神。若非其心魔作祟,轻信蒋干之言,又岂会中反间计?若非其自负傲慢,将战船连环,又岂会葬身火海?”
“瑜之计,步步为营,环环相扣。反间计、苦肉计、诈降计,皆为针对曹孟德之性情弱点而设。他一生征战,所向披靡,却唯独对人心深处之恶,有着超乎寻常的敏感与恐惧。”
鲁肃沉思片刻,周瑜所言不无道理。曹操生性多疑,这是天下皆知的弱点。但在赤壁之战中,周瑜将这种弱点利用到了极致。
“……瑜于战前,曾亲自乔装探访曹营。彼时,曹军水土不服,瘟疫横行。瑜并非只为刺探军情,更是为了近距离观察曹孟德,寻找其破绽。”
信中笔锋一转,开始描绘周瑜在曹营的见闻。他乔装成一名普通的江东文士,混入曹操的幕僚之中,近距离观察这位让他恨之入骨的枭雄。
“曹孟德虽雄才大略,然其内心深处,却有一块无人能触及的阴影。他夜不能寐,常于帐中低语,似与亡魂对话。他疑心病重,稍有风吹草动,便可令其寝食难安。尤其在谈及……‘徐州’二字时,他眼中会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恐惧与痛苦。”
孙权和鲁肃心头一震。徐州?曹操对徐州屠城之事,天下皆知,这曾是他人生中最大的污点。周瑜提及徐州,用意何在?
“瑜深知,要击败曹孟德,不仅要破其军,更要破其心。赤壁之火,烧的不仅是战船,更是其心中那份不可一世的骄傲,以及对未来统一天下的狂妄。”
“瑜利用孔明,亦是此理。孔明之才,冠绝天下,其观星象、借东风之能,非人力可及。瑜顺水推舟,将一切天时地利,皆归于孔明之神机妙算,甚至不惜以激将法,逼其展示才能。”
“此举,看似抬高孔明,实则亦是瑜之深意。曹孟德视天下人为棋子,唯独对那些超出他认知范围的力量,心存敬畏。孔明之‘神’,恰好可成为他心中的一道阴影,让他警惕,让他多疑,让他无法全心全意地去征服。”
孙权读到此处,豁然开朗。原来周瑜的“嫉妒”,竟是如此深沉的谋略!他并非真的嫉妒诸葛亮,而是将诸葛亮当做了一面镜子,映照出曹操的恐惧与不安。
信中继续道:“然此等谋略,皆为表象。瑜心中真正之恨,远非赤壁之役所能尽泄。此恨,起于二十余年前,曹孟德屠戮徐州之时……”
当“徐州”二字再次出现,孙权和鲁肃的心脏猛地一跳。他们预感到,周瑜真正的秘密,即将浮出水面。
03 江东旧事:血色童年的阴影
信件翻页,泛黄的纸张上,周瑜的笔迹变得更加沉重,仿佛每一个字都浸透了血泪。
“主公,子敬,你们可曾听闻,二十余年前,曹孟德曾因父亲曹嵩之死,迁怒于徐州百姓,下令屠城?”
孙权和鲁肃自然知晓这段历史。那是曹操人生中一个无法洗刷的污点,也是他被天下士人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那场屠城,让徐州之地血流成河,生灵涂炭。
“那一年,瑜尚年幼,随家父侨居徐州。家父乃士族,本与曹家并无深仇大恨。然曹孟德之怒火,不分青红皂白,尽皆倾泻于徐州城中。瑜亲眼目睹,昔日繁华的城池,在短短数日内,化为人间炼狱。”
周瑜在信中回忆,那是一段他竭力想要遗忘,却又刻骨铭心的童年噩梦。
“我的妹妹,名为周月,比我小两岁,天真烂漫,喜好歌舞。她与我青梅竹马的玩伴,一个名叫林远的少年,约定好在城西的桃林下,等我放学回家,一同去放纸鸢。那日,我因课业拖延,未能按时赴约。”
“待我赶到桃林时,眼前所见,已是一片血海。桃林被铁蹄践踏,桃花被鲜血染红。妹妹和林远,还有许多无辜的百姓,都倒在血泊之中,他们的眼中,充满了对生的渴望,却又被无情的屠刀斩断。”
孙权和鲁肃听得脊背发凉。他们从未想过,光芒万丈的周瑜,竟有如此悲惨的过往。
“我躲在桃林深处的灌木丛中,亲眼看到那些曹军士兵,面目狰狞,如同恶魔。他们肆意烧杀抢掠,连孩童都不放过。我看到一个身材魁梧的将领,骑着高头大马,手持长刀,指挥着这一切。他的脸上沾着血迹,眼中却没有任何怜悯,只有冷酷与漠然。”
“那个将领,便是曹孟德。他亲临屠戮现场,他享受着杀戮带来的快感,他漠视着无数生灵的哀嚎!”
周瑜的字迹在这一段变得格外潦草,墨迹甚至有些模糊,可见他书写时内心的激动与痛苦。
“那一日,我失去了妹妹,失去了玩伴,失去了童年。我亲眼目睹了人性最深处的邪恶,也亲身体会了无力反抗的绝望。我的家园被毁,亲人离散,若非家父在外经商,侥幸逃过一劫,恐怕周家亦已覆灭。”
“从那一刻起,我心中便埋下了一颗仇恨的种子。它随着我的成长而茁壮,随着我的才华而锋利。我发誓,此生不与曹贼共戴天!我要让他付出代价,我要让他尝尽失去一切的痛苦!”
孙权合上信件,长长地叹了口气。他终于明白,周瑜对曹操的恨意,为何如此深沉,为何能超越一切政治立场。这不再是简单的敌我之分,而是血淋淋的私人恩怨,是灭门之仇,是童年阴影。
鲁肃的眼中也闪烁着泪光。他一直以为周瑜是天之骄子,顺风顺水,没想到他竟背负着如此沉重的过去。怪不得周瑜在战场上对曹操如此决绝,怪不得他屡次提出要进攻北方,这不仅仅是为了江东霸业,更是为了他个人的复仇。
“公瑾他……竟藏得如此深……”鲁肃喃喃道。
孙权重新拿起信件,继续往下看。周瑜的恨意,并非是盲目的冲动,而是被他化作了最锋利的武器,融入了他的一生。
“为了复仇,我努力学习兵法,研读典籍,拜访名师。我追随伯符兄,助他平定江东,建立基业。我深知,唯有拥有强大的力量,才能与曹孟德抗衡,才能有机会,将这笔血债讨回。”
“我的每一次出征,每一次谋划,看似是为了江东,实则,都暗藏着对曹孟德的杀意。赤壁之战,不过是我复仇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它挫了曹孟德的锐气,毁了他的水师,让他无法再轻易跨越长江,给了江东喘息之机,也给了我布局更深远的机会。”
信中,周瑜透露,他自年少时起,便暗中培养了一支忠于自己的秘密力量,这支力量渗透在各方势力之中,为他收集情报,执行隐秘任务。
“这支力量,名为‘影’。他们是我复仇的利刃,也是我布局天下的棋子。他们潜伏在曹魏,潜伏在荆州,甚至潜伏在蜀汉,只待时机成熟,便可发挥奇效。”
孙权和鲁肃心头大震。周瑜竟然有这样一支秘密组织,而他们身为其主公和挚友,竟毫不知情!
这不仅是周瑜个人的复仇,更是一场跨越二十年的,精心策划的惊天大局。
04 瑜亮棋局:瞒天过海的表演
信中,周瑜开始详细阐述他与诸葛亮之间“瑜亮之争”的真相。
“主公,子敬,世人皆以为瑜嫉妒孔明之才,乃是真情流露。然此皆是瑜刻意为之,一场瞒天过海的表演耳。”
孙权和鲁肃的目光紧紧锁定在信纸上,他们对这个谜团的答案,期待已久。
“初见孔明,瑜便知其才华惊世,不下于我,甚至犹有过之。他观星象,知天时;他料人心,通世情。若非他,赤壁之战恐难有如此顺利。然瑜并未因此而生嫉妒,反而心生一计。”
“曹孟德此人,最喜揽尽天下英才,却又最忌惮那些无法掌控之人。若孔明之才,被天下人所知,且又处处压瑜一头,那么曹孟德必然会对他产生极大的兴趣,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将其招揽。而一旦孔明被曹孟德所用,其对我江东之威胁,将远超瑜之想象。”
“因此,瑜刻意营造出与孔明‘既生瑜何生亮’的对立局面,让天下人以为,江东与刘备之间,因瑜与孔明之矛盾,而貌合神离。如此一来,曹孟德便不会将孔明视为心腹大患,反而会坐山观虎斗,乐见其成。”
鲁肃恍然大悟。原来周瑜的“嫉妒”竟是如此深沉的谋略!他并非真的气量狭小,而是为了保护诸葛亮,或者说,是为了让诸葛亮继续留在刘备身边,成为牵制曹操的一股重要力量。
“更深一层,瑜之目的,乃是以孔明为盾,掩盖瑜真正之图谋。曹孟德若将所有注意力都放在江东与刘备的明争暗斗上,便不会察觉瑜暗中进行的复仇布局。”
信中举了几个例子:
“譬如当年,孔明草船借箭,瑜明知其计,却故作惊讶,甚至假意要加害于他。此举,便是要让曹孟德以为,瑜与孔明之间,矛盾已深,势同水火。曹孟德亦会因此轻视孔明之能,以为他不过是瑜手中一枚可利用的棋子。”
孙权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周瑜的确表现得像是被诸葛亮戏弄了一般,甚至气得吐血。原来这一切,都是演戏!
“又如,瑜明知孔明欲取荆州,却仍旧出兵攻打南郡,与曹仁激战。此举并非只为夺取荆州,更是在消耗曹魏的有生力量,为日后孔明夺取荆州,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打下基础。”
“三足鼎立,方能牵制曹孟德。一旦天下归于一统,无论是我江东,还是刘备,都将难以抵抗曹孟德的铁蹄。唯有互相牵制,方能为我的复仇计划,争取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周瑜在信中坦言,他与诸葛亮,既是对手,更是某种意义上的“盟友”。他们虽然立场不同,但共同的目标都是对抗曹操。周瑜利用了这种共同的目标,并将其转化为他复仇大局中的一部分。
“瑜之死,亦是瑜计划的一部分。我知自己命不久矣,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将计就计,利用我之死,来完成最后一步布局。”
孙权和鲁肃的心再次被揪紧。周瑜的死,竟然也是计划的一部分?这究竟是怎样一个深不可测的谋划?
“我在临终前所言‘既生瑜何生亮’,并非是对孔明之怨恨,而是对主公,对江东,对天下人所设下的最后一重迷雾。”
“我希望世人皆以为,江东因我之死而实力大损,因瑜亮之争而内耗不断。如此一来,曹孟德便会放松警惕,以为江东已不足为虑,而将注意力转向北方或其他方向。”
“而这,正是瑜为他设下的,最大的陷阱……”
信件读到此处,周瑜的笔锋戛然而止。孙权和鲁肃的心跳声在寂静的帐内显得格外清晰。周瑜所言的“陷阱”,究竟是什么?他如何能在他死后,继续影响天下大局,甚至完成他的复仇?
鲁肃的手不自觉地握紧了手中的木盒,他感到一股寒意从脚底直窜脑门。周瑜的智慧和隐忍,已经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此刻,他们才真正意识到,周瑜临终那句“我恨的是曹操”,并非胡话,而是他一生隐忍的,最真实的告白,也是他留给世界的,最后一计。
那块雕刻着凤凰图案的玉佩,在烛光下泛着幽幽的光芒,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一个古老而悲壮的故事。
05 绝笔遗计:瞒过天下人的真相
信件的下一部分,是周瑜的“绝笔遗计”,也是他二十年复仇大局的核心。
“主公,子敬,此木盒中,除却此信与玉佩,尚有两份密卷。一份名为‘天机’,记载曹孟德一生之隐秘弱点与布局破绽;另一份名为‘地利’,乃江东未来十年之防御与反攻方略,其间亦暗藏针对曹孟德之杀招。”
孙权立刻拿起木盒,果然在信件下方,发现了一个暗格,里面藏着两卷用上好丝绸包裹的密卷。密卷的封口,同样缠绕着特殊的丝线,打着只有周瑜才懂的结。
“‘天机’卷中,详述曹孟德之性情弱点,其一曰‘多疑’,其二曰‘惧鬼’,其三曰‘重利’。此三者,皆可为我所用。”
“多疑者,可反间之,可离间之,可使其众叛亲离。瑜在曹魏内部,早已安插数枚‘影’,他们或为将领幕僚,或为商贾豪绅,皆为瑜效力多年。他们手中握有曹孟德的诸多隐秘,以及与北方世家大族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此等情报,皆可用于挑拨离间,使其君臣失和,父子生隙。”
孙权和鲁肃震惊不已。周瑜的“影”组织,竟然已经渗透到如此深的地步!这不仅是情报网,更是一个巨大的破坏性力量。
“惧鬼者,可惑乱之,可使其心神不宁,夜不能寐。曹孟德一生杀伐无数,冤魂缠绕。他尤其惧怕死去的亲友,以及那些被他无辜屠戮的百姓。瑜曾命‘影’组织散布流言,制造异象,使其疑神疑鬼。此后,可利用此弱点,继续扰乱其心智,使其决策失误。”
鲁肃想起曹操曾因梦中杀人而疑心甚重,甚至斩杀近侍。周瑜竟连曹操的心理弱点都算计在内,这份心机,当真是骇人听闻。
“重利者,可诱之,可使其贪得无厌,自掘坟墓。曹孟德对钱财、美女、权力之欲望,乃人之常情,然其贪婪之心,远超常人。瑜在北方与西凉之地,亦布下数个诱饵,皆为黄金美玉、珍禽异兽,引诱曹孟德劳师远征,耗损国力。”
周瑜的复仇计划,并非一朝一夕,而是长达数十年,渗透到曹操的每一个弱点之中。
“‘地利’卷中,则详述江东未来十年之战略部署。长江天险,乃我江东屏障。瑜已命人暗中修缮沿江要塞,增设水军营寨,并培养一批精通水战的年轻将领,以保江东万无一失。”
“更重要的是,瑜在长江水下,暗中布设了‘锁江阵’。此阵由无数铁链与水雷构成,一旦启动,可瞬间封锁长江,令曹魏水师寸步难行。此阵之秘密,唯有主公与子敬可得,非万不得已,不可轻易启用。”
孙权和鲁肃听得目瞪口呆。锁江阵!周瑜竟然在长江水下布下了如此杀招!这简直是神来之笔,足以让曹操永远无法跨越长江。
“瑜之死,看似是江东之损失,实则是瑜为曹孟德设下的最大幻象。他会以为江东群龙无首,有机可乘。他会以为瑜亮之争是真,江东内部矛盾重重。他会因此放松警惕,甚至可能急于求成,犯下致命错误。”
“而这,正是瑜反击的开始。主公,子敬,待瑜死后,你们便可依计行事。不必为瑜之死而悲伤,只需记住,瑜的恨意,将化作江东最坚固的盾牌,和最锋利的刀刃!”
信的最后,周瑜留下了一句惊心动魄的话:
“此生未能亲手斩下曹孟德之首级,实乃平生憾事。然瑜之魂,必将萦绕于曹孟德左右,使其永世不得安宁,直至其身死道消,方能告慰我妹周月,以及徐州万千冤魂!”
孙权和鲁肃读完最后一字,面面相觑,久久无语。周瑜的恨意,竟如此深沉,如此决绝。他的一生,仿佛都是围绕着如何向曹操复仇而展开。
那块凤凰玉佩,静静地躺在木盒中,仿佛沾染了周瑜的血泪。孙权拿起玉佩,只觉冰冷彻骨。
“主公,现在我们该怎么办?”鲁肃的声音有些沙哑。
孙权深吸一口气,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他看着手中的信件、密卷和玉佩,仿佛看到了周瑜那张带着一丝悲凉、一丝决绝的笑脸。
“公瑾的仇,便是江东的仇。公瑾的计,便是江东的未来。”孙权握紧拳头,眼神坚定,“我江东,绝不会让公瑾的血白流!”
他知道,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即将因周瑜的遗计而拉开序幕。曹操,你以为你赢了,你以为周瑜已逝,再无阻碍。但你错了。周瑜的最后一计,才刚刚开始……
06宿命之因:血海深仇终浮现
孙权和鲁肃在烛光下,详细翻阅了“天机”和“地利”两份密卷。卷中所载,无一不彰显着周瑜那超凡的智慧和深远的布局。
“天机”卷中,除了对曹操多疑、惧鬼、重利的分析,更详细记录了曹操许多不为人知的隐秘。例如,曹操早年曾与某位江湖术士结怨,导致其妻妾子女屡遭不幸;又如,他在处理与袁绍、吕布等人的关系时,留下了许多可供利用的把柄。这些隐秘,一旦被散布或利用,足以动摇曹操的根基。
而“地利”卷,则是一份精密的江防图,详细标注了长江沿岸的每一处要塞、每一条水道、每一处暗礁,以及那令人震惊的“锁江阵”的具体位置和启动方法。这份图纸,精确到令人发指,仿佛周瑜早就预料到了一切。
“公瑾他……竟将曹操的弱点摸得如此透彻,连未来江东的防御都规划得如此详尽。”鲁肃感慨万分,“这份心血,岂止是为江东,更是为了他那深藏多年的血海深仇啊!”
孙权沉思片刻,目光最终落回那块凤凰玉佩上。这玉佩,是周瑜唯一没有在信中详细提及的物品,却被他与遗计一同留下,必然有其深意。
“子敬,这玉佩,或许是解开公瑾心中‘她’的秘密,以及那段血海深仇更深层原因的关键。”孙权轻声说道。
鲁肃拿起玉佩,细细端详。玉质温润,雕工精湛,凤凰展翅欲飞,栩栩如生。玉佩的背面,刻着一个小小的“月”字。
“周月……”鲁肃喃喃道,脑海中浮现出周瑜信中提及的那个在徐州屠城中死去的妹妹。
孙权突然想起一事。在他年幼时,曾听母亲吴夫人提起,周瑜家中曾有一位貌美如花的妹妹,与他感情甚笃。但在周瑜少年时,这个妹妹便不幸夭折。当时大家都以为是病逝,从未深究。如今想来,或许正是那场徐州屠城,才是真正的死因。
“公瑾的妹妹,名为周月。这玉佩,想必就是他妹妹的遗物。”孙权眼中闪过一丝明悟,“他将这玉佩与遗计一同留下,并非偶然。或许这玉佩本身,还藏着更深的秘密。”
鲁肃仔细抚摸着玉佩,突然,他感觉到玉佩边缘有一处细微的凸起。他用指甲轻轻一按,只听得一声轻微的“咔哒”声,玉佩的凤凰头部竟然弹开,露出一个极小的暗格。
暗格中,藏着一张比信纸更小,折叠得更为细致的纸片。纸片上,只有寥寥数行字,但字迹却是用鲜血写就,早已干涸,呈现出一种暗红的颜色,触目惊心。
孙权接过纸片,在烛光下展开。他看到那熟悉的笔迹,却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绝望与悲愤。
“……月儿,我的妹妹……她并非死于刀下,而是被曹军掳走……后被曹孟德麾下将领虐杀……临死前,她在玉佩上刻下‘月’字,以血书此信……望兄长为她,为徐州万千冤魂……报仇雪恨……”
“那将领……名为……夏侯……恩……”
孙权和鲁肃如同被雷击一般,呆立当场。
周月被掳走?被曹操麾下将领夏侯恩虐杀?
这远比简单的屠城更为残酷,更为个人化!它揭露了曹操手下军队的暴行,也揭示了周瑜内心最深处,那份无法言说的痛苦与屈辱。他的妹妹,不仅死于非命,更是在死前遭受了非人的折磨!这不仅仅是灭门之仇,更是血亲被辱的奇耻大辱!
夏侯恩!这个名字如同尖刀一般,狠狠刺入孙权和鲁肃的心脏。夏侯恩是曹操的族弟,也是他最信任的将领之一,常年佩戴曹操的宝剑“青釭剑”。
原来周瑜的恨,竟是如此具体,如此刻骨铭心!这已经超越了国仇家恨,上升到了最原始、最残忍的人性复仇。他不仅要曹操身败名裂,更要曹操为他妹妹的死,付出沉重代价。
孙权紧紧握着那张血书,指节因用力而发白。他终于明白了周瑜为何至死都对曹操怀有如此深沉的恨意。这种恨,已经融入了他的骨髓,成为了他活着的唯一动力。
“夏侯恩……夏侯恩……”孙权咬牙切齿地念着这个名字。他知道,周瑜的复仇计划,绝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与此事相关的人。
鲁肃的脸色也铁青一片。他曾以为自己足够了解周瑜,没想到他的内心深处竟藏着如此巨大的伤疤。
“公瑾的恨,并非针对诸葛孔明,而是曹操,是夏侯恩……是他手下那些作恶多端的将士。”鲁肃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他将这恨意,化作了绵延二十年的谋略,只为有朝一日,能让仇人血债血偿!”
孙权缓缓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周瑜意气风发的模样,又与那张血书上的绝望字迹重叠。他为周瑜感到心痛,更为他那份极致的隐忍和复仇决心而感到震撼。
“公瑾他……为了这一天,付出了他的一生啊!”孙权低沉地说道。
他知道,此刻,他不仅要继承周瑜的遗志,守护江东,更要替周瑜,完成这场跨越生死的复仇!
07 布局天下:无形之手的掌控
孙权与鲁肃仔细研读了周瑜的遗计,特别是“天机”卷中关于曹操弱点的详细分析,以及“地利”卷中江东的十年方略。他们发现,周瑜的计划并非仅仅停留在纸面,而是早已通过他的“影”组织,在暗中悄然启动。
“天机”卷中,周瑜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曹操的“多疑”来离间其君臣。他指出,曹操虽然爱惜人才,但对功高盖主者,尤其是那些非曹氏、夏侯氏的将领,始终心存芥蒂。
“瑜在曹魏内部安插的‘影’组织,已通过散布流言、伪造书信、甚至制造一些看似巧合的事件,来挑拨曹操与张辽、徐晃、于禁等降将之间的关系。这些将领虽然忠勇,但一旦被曹操猜忌,便会心生不满,甚至萌生异心。”
孙权看到这里,不禁暗自佩服周瑜的深谋远虑。他不仅要削弱曹操的外部力量,更要从内部瓦解曹魏的统治。
鲁肃也补充道:“大都督曾多次提到,曹操麾下,将领派系众多,内部不和。他曾派人暗中接触一些对曹操心怀不满的将领,试图将其策反。”
信中还提到,周瑜曾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暗中资助一些北方士族,让他们与曹操政权产生矛盾。这些士族,表面上是曹操的拥护者,实则对曹操的暴政心存不满。周瑜通过“影”组织,提供情报,甚至暗中提供资金,助长他们的势力,以期有朝一日,能够从内部动摇曹魏的统治。
“至于‘惧鬼’这一点,瑜已命‘影’组织潜入许昌,散布关于徐州冤魂不散、周月冤魂索命的流言。曹孟德晚年,本就多疑,一旦这些流言甚嚣尘上,必会使其心神不宁,夜不能寐,甚至影响其决策。”
孙权想起史料中曹操晚年头风病加重,疑神疑鬼,甚至错杀华佗的故事。周瑜的计划,竟是如此精准地抓住了曹操的心理弱点,并加以利用。
“此外,瑜还利用曹孟德的‘重利’之心,在西凉马超、韩遂等势力中,散布关于北方金矿、宝藏的虚假消息,诱使曹孟德耗费大量兵力与财力,远征西凉,以消耗其国力,使其无暇南顾。”
鲁肃倒吸一口凉气。原来当年曹操西征马超,背后竟然也有周瑜的影子!周瑜的布局,简直是天衣无缝,将曹操的每一个弱点都利用到了极致。
“公瑾的计划,远不止于此。”孙权指着“地利”卷中的一处标注,“他还秘密训练了一批精锐的水下敢死队,他们将潜入长江水下,负责‘锁江阵’的维护和启动。这些人,都是孤儿出身,对江东忠心耿耿,视公瑾为再生父母。”
周瑜的复仇,不仅仅是战略上的对抗,更是对曹操个人精神和心理的摧毁。他要让曹操活在恐惧和猜忌之中,让他的雄心壮志,在无形中被一点点侵蚀。
“而最妙的一步,便是他与诸葛孔明之间的‘瑜亮之争’。”鲁肃恍然大悟,“公瑾明知孔明之才,却故意表现出嫉妒与不甘,甚至多次设计陷害。这不仅是为了掩盖他真正的复仇目的,更是为了给曹操制造一个假象!”
“是的。”孙权接着说,“曹操会认为,周瑜的死,是江东最大的损失,也是他统一天下的最大机会。他会认为,江东内部因周瑜的离去而分崩离析,诸葛亮则会成为刘备的唯一依仗。他会因此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刘备和荆州身上,而对江东放松警惕。”
“而这,正是公瑾为他设下的,最大的陷阱!”
周瑜的计划,是一场跨越生死的对弈。他不仅在生前布下重重杀机,更在死后,利用自己的名声和世人的误解,继续左右着天下大局。他要让曹操在自以为胜利的道路上,一步步走向深渊。
“公瑾还特别嘱咐,待他死后,要我江东继续保持与刘备的联盟,但同时也要警惕刘备对荆州的觊觎。他深知,刘备并非善类,但他对曹操的仇恨,却是可以利用的共同点。”
鲁肃点头:“大都督曾言,刘备是曹操的心腹大患,其存在本身,就是对曹操最大的牵制。所以,无论瑜亮之争如何激烈,他始终没有真正对刘备下死手,反而是在关键时刻,助他一臂之力。”
周瑜的计划,环环相扣,滴水不漏。他不仅要报血海深仇,更要确保江东的基业能够稳固,以便有朝一日,能彻底覆灭曹魏。
那块凤凰玉佩,此刻在孙权手中显得格外沉重。它不仅仅是周月的遗物,更是周瑜对曹操复仇的誓约,是江东未来命运的象征。
周瑜的无形之手,正在通过他的遗计,掌控着整个天下的棋局。
08 暗影连环:死局中的生机
周瑜逝世,江东悲痛。然而,在悲痛之下,孙权和鲁肃却按照周瑜的遗计,秘密启动了那场跨越生死的复仇大局。
首先是“影”组织的行动。按照周瑜留下的密令,潜伏在曹魏内部的“影”成员,开始有条不紊地执行任务。
在许昌,关于徐州冤魂不散、周月夜夜索命的流言开始悄然传播。这些流言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结合了曹操早年征战的血腥历史,以及他晚年多疑、惧鬼的性格特点,编织得绘声绘色,令人不寒而栗。
夜深人静之时,曹操的书房外,时常传来若有若无的哭泣声,或是风吹竹林的沙沙声,被刻意渲染成亡魂低语。曹操本就因头风病而夜不能寐,这些流言和异象,更是让他心神不宁,常常在睡梦中惊醒,疑神疑鬼。他开始变得更加暴躁,对身边的人也越发不信任,甚至常常幻视幻听。
“影”组织还利用曹操的“多疑”,离间他与麾下将领的关系。他们伪造了一些书信,内容涉及张辽、徐晃等降将私下与东吴或刘备勾结的传闻,并巧妙地让这些书信落入曹操手中。
曹操本就对这些降将心存芥蒂,如今看到“证据”,更是勃然大怒,虽然表面上没有发作,但内心已对这些将领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他开始削弱他们的兵权,调离他们的驻地,使得曹魏军方内部人心浮动,暗流涌动。
与此同时,在北方,周瑜生前资助的那些士族也开始蠢蠢欲动。他们借着曹操的疑心加重,对政务处理不当,以及对百姓的严苛政策,煽动不满,制造舆论。虽然这些冲突尚未爆发,但已为曹魏的未来埋下了隐患。
在西凉,马超、韩遂等势力接连收到一些神秘的“情报”,声称北方某地发现了巨大的金矿,或是某个古老的宝藏。这些消息真假参半,却足以引诱贪婪的曹操再次将目光投向西方,耗费大量兵力远征,以此消耗曹魏的国力。
孙权和鲁肃密切关注着这些进展。每当看到曹操因周瑜的遗计而陷入困境,他们便感到一阵快意。周瑜的复仇,正在一步步实现。
更让孙权和鲁肃感到震惊的是,“锁江阵”的秘密。在周瑜逝世一年后,曹操果然在平定北方后,再次将目光投向了长江。他开始大规模建造战船,训练水军,准备再次南下。
孙权按照周瑜的遗计,表面上示弱,甚至派出使者向曹操“称臣”,以麻痹其警惕。同时,他秘密命令“锁江阵”的敢死队加紧训练,并随时待命。
当曹操的先头部队抵达长江时,他们发现江面风平浪静,似乎毫无防备。曹操大喜,以为周瑜已死,江东再无能人,遂下令大军渡江。
然而,就在曹军船队行至长江中段时,风云突变!
一声巨响,江面突然掀起滔天巨浪!无数铁链从水底浮现,交织成一张巨大的网,将曹军的船只死死缠住。紧接着,水下敢死队启动了隐藏在水底的水雷,剧烈的爆炸声此起彼伏,将曹军的战船炸得支离破碎!
江水被染成了血红色,曹军死伤惨重,船只在铁链和水雷的夹击下,寸步难行,进退维谷。
曹操在岸边亲眼目睹了这一切,他的脸色苍白,眼中充满了恐惧。他从未想过,长江之下竟然还藏着如此可怕的杀招!这哪里是简单的防御,分明是一个死局!
“这……这是何等妖术?!”曹操惊恐万分地吼道。
鲁肃站在孙权身旁,看着长江上的惨状,他知道,这并非妖术,而是周瑜的“锁江阵”!这是周瑜为曹操准备的,最致命的陷阱!
“大都督,您的计谋,终于应验了!”鲁肃热泪盈眶,心中对周瑜的敬佩达到了顶点。
孙权也紧握双拳,眼中闪烁着复仇的火焰。周瑜虽然已逝,但他的智慧和恨意,却化作了长江上最坚不可摧的防线,将曹操的野心死死困在了北方。
曹操的这次南下,再次以惨败告终。他的自信心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他开始相信,长江对岸,仿佛真有周瑜的冤魂在作祟,阻挠着他的一切行动。
周瑜的“暗影连环”,正在一步步将曹操推向绝望的深渊。
09 曹操之惑:死去的对手
自“锁江阵”一役惨败后,曹操的精神状况急转直下。他开始频繁出现头风病发作,夜不能寐,常常在帐中惊醒,口中念念有词,呼唤着父亲曹嵩的名字,又或是徐州那些无辜的亡魂。
他变得更加多疑,对身边的谋士将领也充满不信任。每当有将领提出南下攻吴的建议,他都会暴跳如雷,甚至会斥责对方“不识天时,不辨鬼神”。他坚信,长江已成为他的禁区,那里有周瑜的亡魂在守护,更有那些被他屠戮的徐州冤魂在徘徊。
“周瑜……周瑜……”曹操常常在梦中惊醒,嘴里反复念叨着这个名字。他感觉周瑜的阴影无处不在,仿佛每一步棋都被这个死去的对手算计。
他开始审视自己的每一个决策,每一个行动,都觉得有周瑜的影子在其中作祟。他甚至派人秘密调查周瑜的生平,试图找出他为何对自己如此仇恨的原因。
“影”组织则继续推波助澜。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曾乔装潜入曹营,以及他暗中资助北方士族、离间曹操与将领关系的传闻,悄悄散布出去。
这些传闻,虽然未经证实,但结合曹操近期遭遇的各种挫折,以及他日益加重的多疑症,让曹操对身边的每一个人都产生了怀疑。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谋士是否忠诚,怀疑自己的将领是否暗藏异心。
“蒋干!”曹操突然想起当年的反间计,他猛地一拍桌案,“当年周瑜,就曾用反间计离间我与蔡瑁张允!他……他早就对我恨之入骨!”
他开始重新审视周瑜与诸葛亮的“瑜亮之争”。他想起周瑜临终前那句“既生瑜,何生亮”,曾经以为那是周瑜对诸葛亮的嫉妒。如今想来,那句话,或许只是周瑜用来迷惑世人的障眼法!
“他是在骗我!他是在骗天下人!”曹操猛地站起身,在帐中焦躁地踱步。他感觉自己像个小丑,被一个死人玩弄于股掌之间。
他派人去调查夏侯恩,那个当年在徐州屠城时,曾参与暴行的族弟。然而,夏侯恩早已在长坂坡被赵云斩杀,青釭剑也落入他人之手。曹操得知此事,心中更是五味杂陈。他想问问夏侯恩,当年在徐州,究竟发生了什么,竟让周瑜对他怀有如此深沉的恨意。
他开始翻阅关于徐州屠城的旧档,那些血淋淋的记录,让他夜不能寐。他想起了当年那个因父亲之死而失去理智的自己,想起了那些被他无情屠戮的百姓。他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受到了诅咒,才会在晚年遭遇如此多的不幸。
周瑜的复仇,并非是简单的战场厮杀,而是深入到曹操的内心,摧毁他的意志,瓦解他的精神。他让曹操在自以为强大的巅峰,却被一个死去的对手,一步步推向崩溃的边缘。
他开始变得更加暴戾,对不顺从他的人动辄杀戮,使得曹魏内部怨声载道。他的身体也日益衰弱,头风病越来越频繁,甚至影响了他的判断力。
“既生瑜,何生亮?”
曹操在一次头风病发作时,口中反复念叨着这句话,眼中充满了恐惧和不甘。他不再认为这是周瑜对诸葛亮的嫉妒,而是周瑜对他,对自己的嘲讽!
周瑜,你为何要对我如此恨之入骨?你为何要在我死后,依然纠缠不休?
曹操感到前所未有的无力和绝望。他发现,自己最强大的敌人,并非是刘备,亦非是孙权,而是那个早已逝去,却依然活在他心中的——周瑜!
周瑜的最后一计,让曹操陷入了无尽的困惑和恐惧之中。他虽然依旧是那个雄霸一方的枭雄,但他的内心,却早已被周瑜的恨意所侵蚀,走向了无可挽回的衰败。
10 宿命终局:江山社稷的棋盘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于洛阳。他一生雄才大略,南征北战,却终未能统一天下。临终前,他口中依然反复念叨着“周瑜”二字,眼中充满了不解与恐惧。
他的死,如同周瑜的遗计最终章,为这场跨越生死的复仇画上了句号。
在曹操死后,曹魏内部果然如周瑜所料,开始出现权力斗争。曹丕继位后,虽然竭力稳固统治,但由于曹操生前猜忌多疑,削弱了许多将领的兵权,使得曹魏的军事力量受到了一定影响。
而周瑜的“影”组织,则继续发挥着作用。他们将曹操生前与北方士族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使得曹丕在巩固内部统治时,耗费了大量精力。
孙权和鲁肃,则在周瑜遗计的指引下,稳固江东基业,发展水军,并利用“锁江阵”继续威慑北方。他们对外保持与刘备的联盟,对内则厉兵秣马,等待时机。
荆州之争,在周瑜死后依然激烈。然而,周瑜的遗计中,早已预料到这一点。他曾嘱咐孙权,要利用刘备对荆州的重视,继续牵制曹魏,但也要警惕刘备的野心。
在吕蒙白衣渡江,关羽败走麦城后,荆州最终回归东吴。这看似是江东的胜利,实则也是周瑜“地利”卷中,对江东未来十年战略部署的一部分。他深知,唯有掌控荆州,才能真正做到“进可攻,退可守”,为未来彻底覆灭曹魏打下基础。
诸葛亮在得知周瑜临终前的真言后,也曾陷入沉思。他回想起与周瑜的种种交锋,那些看似激烈的言语,如今看来,都像是周瑜精心编排的戏码。他理解了周瑜的苦心,也更加敬佩这位对手的深谋远虑。
他知道,周瑜并非嫉妒他,而是利用他,利用整个天下,来完成那场深沉的复仇。在某种程度上,他们两人,都是棋盘上的棋手,却也都是周瑜复仇大局中的棋子。
周瑜的恨,并非狭隘的个人恩怨,而是上升到了对暴政的控诉,对无辜生命的哀悼。他用自己的一生,为那些在徐州屠城中死去的冤魂,讨回了公道。
他的复仇,不是一时的痛快,而是长达二十年的布局,渗透到曹操的每一个毛孔,最终让曹操在无尽的恐惧和猜忌中走向死亡。他用自己的智慧,实现了对仇敌最彻底的摧毁——不仅是肉体的消亡,更是精神的崩溃。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曹操的子孙虽然继承了其基业,但终究未能完成统一天下的霸业。而江东,则在孙权的领导下,延续了数十年的辉煌。
周瑜的墓碑上,没有刻下“既生瑜,何生亮”的遗憾,只有“江东大都督,忠烈千秋”的赞颂。然而,那块刻着凤凰玉佩的血书,以及那两卷密不透风的遗计,却永远地记录下了他内心深处,那份对曹操刻骨铭心的恨意。
江风依旧,吹拂着长江两岸。周瑜的英魂,仿佛依然在江面上巡视,守护着江东,也凝视着北方。
“既生瑜,何生亮?”
不,我恨的是曹操!
这句来自地狱深处的呐喊,终于在曹操死后,得到了最彻底的回响。周瑜,这位被称为“英年早逝”的将领,用他生命的最后一口气,向世人揭示了一个被掩盖多年的真相,也完成了他一生最伟大的复仇。
他的恨,成为了江东最坚固的盾牌,也成为了曹魏最终走向衰落的催化剂。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