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9-18 20:04 点击次数:114
9月9日,北京,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宣布对石平实施反制。地点、时间、措辞都很清楚。理由点名了他长期发表涉台、涉钓鱼岛言论,还参拜靖国神社。这位出生在中国、后来加入日本籍的评论员,又一次站在聚光灯下。然后,风向很快就显现出来。
一个数据让人深思:无论在中国还是日本,超过七成的民众都对石平现象表达了相同的态度——排斥。不同语言、不同平台,结论却接近。因为这个一致性很罕见,所以格外醒目。结果就是,他在两边都不受待见。接着,麻烦接二连三。
先看日本这边。社交平台上,不少人给他贴上“间谍”“工具人”的标签。还有人直言“回你原来那儿去”。与此同时,电视节目邀请他的频率下降,广告合作也更谨慎。再说,日本媒体的评论也更冷淡了。
为什么会这样?一句话,信任成本太高。一个人连老家都能翻脸,别人更会防着你。同样的逻辑,放到任何国家都说得通。所以,他越高调,越引人起疑。然后,围观的人只会更多。
再看中国这边。反制宣布后,相关话题迅速冲上热搜,阅读量飙升。评论区里,“不吃这套”“该出手就出手”的声音占主导。官方通报把缘由写得明白,涉及历史记忆和主权问题。这些在中国社会属于底线。
简评一句,历史账不是轻描淡写的事。侵略与牺牲,白纸黑字都在那儿。因为这个,公众情绪很难被几句漂亮话安抚。结果,一旦有人踩线,反弹就会很强。还有,年轻人更看重这点。
石平的回应也来了。他在社交平台说“被反制很光荣”。还强调自己多年没回国、在华没资产。意思是,这招对他不痛不痒。接着,他继续在日本媒体上谈中国话题。
问题在这儿就出现了。他一边说跟中国无关,一边又靠谈中国刷存在感。这种自我矛盾,久了就露底。因为这个,别人只会觉得他在演。结果,信任只会更少。
把镜头拉远看,海外也有相似案例。澳大利亚、德国、法国,一些归化政客走极端表态,想证明“我更铁”。然后,舆论和党内同僚反而离他更远。同样的路数,不止一次。最后的下场,多是边缘化。
这背后的道理并不复杂。极端表态,不等于真诚。认同不是靠喊口号堆出来的。再说,越是刻意,越显得刻薄。久而久之,观众的耐心就没了。
回到日本政治圈的现实。归化者参政不是不行,但关键岗位很难进。资格审查更细,背景核验更严。还有,任何涉安保、涉外交的议题,容错空间很小。因为这个,出格发言的成本更高。
所以,石平越往极端使劲,越像“为了证明而证明”。公众天然会多想两步:今天这样,明天会不会更狠?同样的话说多了,就成了噪音。结果,他被贴上“不可托付”的印子。
再看那“七成”的一致态度。两边网友的词不一样,指向却类似:不信任背叛者。这不是哪家媒体带节奏,而是长期的社会记忆在起作用。与此同时,也提醒我们,开放不等于没有门槛。门槛清晰,交流反而更干净。
说到底,他想通过极端立场换日本社会的认同。没想到,反而加速了自己的政治边缘化。这里面的底线,就是历史、主权、血缘与自我认同的边界。碰到了,就会被推开。接着,只能在边缘打转。
傍晚的东京九段下,靖国神社外,游客举着手机拍照,警备人员站在一旁不动,风吹着小旗子哗啦作响。下次石平再走到镜头前,他还能靠这套说辞,把谁真正说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