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18 05:30 点击次数:97
市场的预期已经不再纠结“降不降”,而是直接跳到“会不会一次降50个基点”,那种紧绷感,和往年完全不一样——这在2025年的金融史上,也算是一次奇观。
鲍曼的立场其实也不是突然转变,她说她去年12月就倾向三次降息,只是今年上半年还在观望,直到6月才彻底改变态度,7月更是和理事沃勒“分道扬镳”,支持降息25个基点,这种分歧在政策层面其实很罕见。
她在科罗拉多斯普林斯的堪萨斯银行家协会发言时,反复强调关税推高物价只是暂时现象,对长期通胀影响有限,这一观点让她在内部阵营中看起来更务实一些——毕竟,靠关税支撑通胀的逻辑并不牢靠。
她还提醒,劳动力市场正在变脆弱,经济增速放缓,通胀慢慢往2%靠拢,这些信号都让她觉得,美联储的重心,应该从死盯通胀,慢慢转向“保就业”。
同一天,三位政策制定者——戴利、卡什卡利和库克,也都表达了对劳动力市场的担忧,尤其在7月就业数据出炉之后,气氛彻底变了,大家都在关注这个数字:7月份美国只新增了7.3万个就业岗位,远低于预期,前两个月的数据还被大幅下修,失业率也从6月的4.1%升到4.2%,鲍曼甚至说“接近4.3%”,场面开始有点紧张。
美联储官方数据还显示,过去三个月美国月均新增就业岗位只有3.5万个,和年初动辄十几万的增速相比,这种掉头下行的趋势非常明显,鲍曼直接把这归因于劳动力需求大幅减弱。
她的经济预测摘要也是一以贯之,三次降息的判断没变,最新数据反而让她更坚定,这种连贯性,和市场的预期高度重合,难怪投资者现在基本把9月降息当成“板上钉钉”。
2025年下半年,美联储还剩三次政策会议,分别在9月、10月、12月,每一次都被市场盯得死死的,尤其是9月这场,几乎成了所有金融媒体的头版头条。
很多经济学家都拿“每月新增10万个就业岗位”当作劳动力市场的健康线,但2025年美国面临的情况有些特殊——特朗普二次上台后,移民锐减,劳动力供给变少,10万这个标准其实已经有点水分了。
美银的分析师说,美联储现在分成了两大阵营,一边是威廉姆斯、巴尔金这样的“鸽派”,担心通胀卷土重来,一边是卡什卡利、戴利、沃勒和鲍曼,他们更怕经济下行和就业恶化,分歧的核心,其实是对当前经济形势的不同判断。
这一点很有意思,华尔街和学者都在盯着鲍威尔,觉得只要鲍威尔一松口,美联储的重心可能就会从通胀完全切换到就业,这种“风向标”式的个人影响力,其实也很能说明美联储内部目前的复杂气氛。
今年的杰克逊霍尔央行年会定在8月21日至23日,很多人都在猜鲍威尔会不会在这场全球央行盛会上释放货币政策转向的信号,这种“看会说话”的传统,已经成了市场的风向仪。
美联储的政策天平,眼下其实已经开始倾向就业端,连续数据疲软,副主席公开喊话,三位理事公开表态,都在推动降息预期进一步升温,尽管“鸽派”阵营还在死守通胀底线,但显然阻力越来越小。
其实站在观察者角度,2025年美国经济的特殊性很明显,通胀虽然还在,但劳动力市场的疲软已经让政策制定者不能再无动于衷,这种转向,不仅是数据的体现,更是政治和社会压力的必然反应。
特朗普任内的移民政策影响持续发酵,劳动力供给收缩,企业用工压力大,就业数据一出问题,连带的市场情绪马上就变了,这种“链式反应”在今年尤为明显。
鲍曼反复提到,她越来越相信关税不会推高通胀,这其实是给“降息派”打气,也是给市场吃定心丸——只要通胀不再失控,降息的窗口就会越来越大。
从目前的形势看,经济下行风险和就业压力,已经成为美联储决策的主要考量,这种变化其实早有预兆,但2025年夏天,这种分歧被彻底摆上了台面,公开讨论,争议升级。
投资者的预期已经发生根本转变,大家不再纠结降不降的问题,而是争论力度和幅度,这种气氛,和去年、前年都不一样,说明市场对美联储的政策逻辑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现实了。
其实美联储历来讲究“循序渐进”,很少会一次降息50个基点,但今年的特殊性,也让一切都有了可能,市场的悬念,反而变成了“会不会破例”,而不是“会不会动”。
站在政策制定者的角度,9月会议前的每一份数据都变得格外关键,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影响最终的投票,这种紧张感,贯穿整个8月,甚至可能延续到10月。
鲍曼、沃勒、戴利、卡什卡利、库克这些人的表态,其实不仅是个人意见,更像是各自代表的经济群体和利益诉求的集中体现,这种“博弈”,让美联储的政策制定过程充满不确定性。
坦率说,2025年美国经济的复杂性,已经超出了大多数人的预期,外部环境、内部矛盾、政策博弈,层层叠加,最终会如何落地,谁都没法下定论。
9月临近,市场的情绪愈发紧张,所有人都在等鲍威尔的下一步,等待鲍曼、沃勒这些关键人物最后关头的表态,等待新一轮就业和通胀数据的“最后一锤”。
杰克逊霍尔年会召开在即,或许鲍威尔会给出新的信号,或许什么都不会发生,谁也说不好——在这种悬念和博弈中,市场、政策和经济前景,一切都还悬而未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