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爱电竞 > 新闻动态 >

为何选井冈山为首个根据地,国民党不敢来

发布日期:2025-08-30 20:33    点击次数:73

井冈山被誉为中国共产党创立的首个革命根据地,其历史地位举世闻名。那么,为何首个根据地会设立于此?又为何这里的革命火焰能够迅速蔓延?面对井冈山根据地,国民党为何未曾发起有效的进攻?

地处佳位

农民武装登台政治。

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此举使得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由工人阶级为核心的革命群众发动的城市起义,逐渐演变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光辉典范。

中国共产党先后借鉴苏联经验,成功发动了多场城市起义,包括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等。在毛泽东领导的目标直指长沙的秋收起义不幸受挫之后,为部队寻觅退路及安顿之地,成为刻不容缓的紧要任务。

当时,国民党统治下的我国大中型城市遍布其势力范围,而交通要冲亦多驻有重兵。在这样的背景下,共产党若欲赢得起义的胜利,便不宜与国民党正面冲突。因此,那些国民党势力相对薄弱的乡村地带,便成为了起义的首选战场。

毛泽东、朱德、陈毅等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在深入对比“割据湘南”与“引兵井冈”的战略选择后,果断地将革命之火种播撒于井冈山之巅。

井冈山坐落在江西与湖南两省的交界处,罗霄山脉的中段,被宁冈、遂川、永新三县以及湖南省的酃县(现称炎陵县)所环绕的连绵群山之中。此地山峦起伏,交通不便,信息流通受限,工业基础薄弱,商品经济尚未兴盛。交易活动主要依赖于日中集市的传统方式,农业发展也相对滞后。整体而言,井冈山是一个相对封闭且较为落后的山区农村。

井冈山地处两省交界处的边缘山区,地势崎岖,多为“两不管”区域,交通状况颇为落后。长沙、南昌等政治经济重镇对其辐射力相对减弱,国民党的势力难以触及此地,因而井冈山周边约五百余里成为国民党统治的薄弱环节。

此地域扼守要冲,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宛如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四周各县得以自给自足,农业经济繁荣,驻军于此,既可就地筹措资金与粮食,又无需依赖外部补给,从而有力地抵御了国民党军的进攻。

在深入调研罗霄山脉中段后,毛泽东对这片土地赞誉有加,他曾明确指出:“遍历罗霄山全境,唯有宁冈地处中段,最为适宜开展军事割据。”同时,他亦将此地誉为“得天时地利与人和之绝佳边界”。

罗霄山脉南北绵延,怀抱众多险峻的山脉。其中,天龙山、万年山、武功山等高峰林立,海拔跨度自1000米至2000米不等。

为何在群山连绵的罗霄山脉中,毛泽东等人特别选择了位于中段的井冈山作为根据地呢?

罗霄山脉的北部区域,其地势与武汉这样的政治要地相仿,相较于中段而言,缺乏灵活的战略空间。虽然南段的地理条件略胜一筹,但在群众基础方面却不及中段地区。从政治影响力的角度来看,南段相较于中段和北段略显不足。中段地区不仅拥有坚实的群众基础,还兼具优越的地形条件,因此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建立根据地的首要选择。

井冈山脉南北绵延约九十公里,东西跨度大约八十公里,被誉为“五百里井冈”,其地势险峻,峰岭连绵。黄洋界、八面山、双马石、桐木岭、朱砂冲等山脉环抱四周,将井冈山严密地包裹其中。

环绕井冈山的这些雄伟山峰,后来统称为“五大哨口”。这些哨口如同锁钥,牢牢守护着山上数十个村落。村落以“井”字形布局,散布于各个山间盆地之中。通过这五大哨口,便能牢牢掌控井冈山的交通要道,为我军的根据地提供坚实的军事保障。

地处山地丘陵地带,这里拥有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降水丰沛,日照适宜,这些条件对于农作物的茁壮成长极为有利。优越的气候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物产资源。若在此地建立根据地,则可以实现较高程度的自给自足,粮食供应将不再成为忧虑。

连绵起伏的山脉孕育了清澈的高山流水,这些水流缓缓流淌,最终汇聚成溪流和细小河流,塑造了莲花的琴水(今名莲江)、遂川的泉江、宁冈的龙江等一系列宝贵的水力资源,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井冈山地区的自然宝库。

除了粮食、竹木等基本生活物资,井冈山地区亦孕育着大豆、烟草、花生等经济作物。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在这片广袤的山林之中,竟然藏有丰富的药材资源。在红军后期药品匮乏之际,这些药材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群众基础

更团结农民。

除却前述因素,毛泽东等人选择率领部队奔赴井冈山,此举亦与该地区深厚的群众基础密不可分。井冈山不仅承载着大革命时期的革命精神,更孕育了中共领导的农民武装力量。

毛泽东,生于斯、长于斯的农村环境,让他对农民的生计与心志有着切身的感悟。因此,他始终未曾小觑农民群体的力量。我国自远古以来便是一个以农业为根本的国家,农民阶层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毛泽东在少年时期便对古典小说情有独钟,诸如《水浒传》、《西游记》等文学巨著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这些小说中蕴含着诸多起义的元素,使得毛泽东对那些自立山头、以武装形式进行反抗的农民起义有了初步的理解和认识。

汲取了历代农民起义的丰富经验,并与共产党革命实践相结合,毛泽东等同志提出了“上井冈山”的设想,旨在动员贫困农民投身革命事业。

经深入湖南调研,毛泽东进一步坚信,若弱小的工人阶级欲在大都市与反动势力抗争,务必与农民阶层携手合作。由此,他确立了“上山”理念,即共产党人应前往敌人统治较为薄弱的农村地带,在那里积极开展农民运动和工农武装斗争,推行土地革命,最终实现工农武装的局部割据。

井冈山根据地的群众基础坚实稳固,当地民众对革命事业充满热情与支持。众多早期共产党人亦源于此,他们在此地孕育了革命的火种。

坐落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永新县,在根据地成立之前便孕育了无数英勇的革命者,如欧阳洛、永新“三刘”等杰出革命人士便源自此地。1926年,欧阳洛在南昌第一师范学院求学期间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在暑假期间积极投身于永新县的革命事业,秘密招募党员。

莲花县孕育了众多革命英豪,诸如朱绳武、朱亦岳、陈竞进等。他们在加入党组织后,毅然返回故里,秘密组建了莲花县党小组,从而逐步扩充了当地的革命势力。

遂川县革命运动的先锋力量,主要由陈正人、王遂人等共产党员领衔发起。他们于故乡,将党员队伍从起初的寥寥数人,成功扩充至近百之众。

井冈山的革命星火之所以得以燎燃成势,不仅因为共产党人的持续拼搏,更与当地始终倾向革命的绿林武装力量密不可分。

将绿林武装力量

改造为工农红军

井冈山,天然的军事要塞,自古以来便是土匪与散军盘踞之地。自清末民初以来,这里陆续聚集了十余支土匪势力与散兵游勇。绿林武装由此崛起,成为一支不容小觑的重要武装力量,甚至令国民党不敢轻易发起攻击。

生于1898年的袁文才,在24岁那年考入永新县禾川中学。起初,他怀揣着对统治者能令民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期盼,然而,那些土豪劣绅的盘剥和苛捐杂税,却让他和家人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不久后,随着父亲的离世,他被迫辍学,返回家中从事农耕劳作。

昔日,袁文才的故里——永新县,活跃着一支屡次与豪绅地主抗衡的“马刀队”。队伍因需寻文人撰写勒索信而找到了袁文才。然而,不久后,袁文才因被人告发而遭政府通缉。为躲避追捕,他藏身于井冈山区。政府未能将他捕获,竟枪杀了袁文才的母亲,并对袁家进行洗劫。此等行径直接促使袁文才投身马刀队,最终落草井冈山。

不久,袁文才凭借其智谋过人,屡次领导贫民大众发起抗捐抗租税的运动,在湘赣边界地区赢得了众多百姓的崇敬与热烈欢迎。

在袁文才的引领下,王佐亦将自身的武装力量整编为遂川县的农民自卫军。

他的自卫军,在守护遂川县工农运动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与袁文才有着相似经历的绿林豪杰,尚有王佐。王佐巧妙地从溃败的军队手中购得枪械,联合当地农民自立山头。他将劫得的钱财分发给贫苦民众,因而赢得了边区人民的广泛支持。随着队伍的日益壮大,最终发展成为一支拥有五十余人之众的绿林武装。

袁文才与王佐所率领的两股绿林武装,分别盘踞于井冈山的两个战略要地,彼此形成掎角之势,遥相呼应,共同构成了井冈山地区举足轻重的武装力量。

1926年,在龙超清、刘辉霄等共产党员的领导下,我党与当地绿林武装成功联合,攻克新城,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宁冈县人民委员会”。此举为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地区扎根奠定了坚实的政权基石。

1927年,毛泽东首次听闻袁文才、王佐在井冈山地区坚持武装斗争的消息,倍感振奋。他深感这一举措与“上山”理念不谋而合,遂决意深入山林,结交那些绿林中的朋友。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当得知袁文才、王佐凭借对地形地势的深刻理解,以及当地民众的坚定支持,他们与敌人展开了长期的抗争,致使反动政府的多次围剿均以失败告终,毛泽东对在井冈山坚持武装斗争的信念愈发坚定。

当时,针对如何安置袁文才与王佐的部队,部分人鉴于个人安全顾虑,倾向于解除他们的武装。然而,这一提议遭到了毛泽东的坚决抵制。他明确指出:“对待他们,必须以文治为主,积极争取并加以改造,使之成为真正的革命武装力量。”

毛泽东独具慧眼,袁文才与王佐亦以诚相待,回报以善意,准许工农革命军在其“大本营”茅坪设立红军医院及留守机构。如此一来,工农红军得以在此安顿下来,无后顾之忧,得以专心致志地开展游击战。

袁文才与王佐所部最终蜕变而成为工农革命军,此举不仅为革命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巩固了地方民众的信心,更在改造地方武装和收编国民党俘虏兵方面,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宝贵的成功范例。

综合考量这些优势,显而易见,将首个革命根据地选址井冈山,实乃高瞻远瞩之举。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作出这一选择之前,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与分析。地理条件、群众基础、武装力量等各个方面,均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

挥师井冈,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崭新道路,自此,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征程由此启航,那星星之火,亦逐渐燎原。



下一篇:没有了

Powered by 爱电竞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