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08 21:10 点击次数:187
近期,一场名为“攻坚”的军事演习,其开局的出人意料,成为了各方讨论的焦点。进攻方,代号红方,动用多种无人装备协同突击,却意外遭遇了防守方蓝方的顽强抵抗。
蓝方构建的立体防御体系,巧妙地融合了电子干扰、精准狙击以及传统的防御工事,成功挫败了红方的首轮攻势。
这并非简单的技术落后,它更深刻地揭示了一个未来战场的核心难题:当无人装备像步枪一样普及,我们又该如何在这场“无人化”的较量中取得最终的胜利?
面对这次看似挫败的开局,解放军并未停滞。相反,它成为了一块磨刀石,迅速启动了一场从战术到体系的深刻变革。
首次交锋,无人受挫
首次演练中,红方无人机群在进攻蓝方阵地时,很快便陷入了困境。蓝方部署了便携式反无人机干扰枪,同时启动了核心的大功率干扰站。
这构筑起一道密不透风的电子屏障,使得红方无人机的通信与控制受到了严重干扰,攻击效能大打折扣。
阵地上的狙击手,则对那些试图低空慢速突破的无人机进行了精准的物理摧毁,有效地削弱了红方的空中威胁。
地面上,传统的铁丝网和地雷等防御工事,也为红方无人装备的突进设置了重重障碍,使得其行动举步维艰。
面对蓝方这套由多维度手段构成的综合反无人机体系,红方的无人机群攻击彻底陷入停滞,最终以失败告终。
这清楚地表明,在未来成熟的对抗体系面前,单纯依靠数量优势的无人机“蜂群”战术,已不再具备压倒性的效果。
要打破这种僵局,必须改变战术思维,从根本上瓦解对方的防御核心,特别是那些关键的电子干扰节点。
破局出击,精准制敌
在第二次演练中,红方吸取了首场失败的教训,迅速调整了战术,采取了更具针对性的破敌之道。
这次,一架特殊的光纤FPV无人机成为了执行关键任务的“手术刀”。它最大的特点是采用光纤传输数据,使其完全不受电磁干扰的影响。
这架无人机如外科手术般精准地避开了蓝方密集的电子陷阱和干扰区域,径直飞向蓝方阵地的核心防御节点。
它的目标非常明确:那座持续释放强大干扰信号的大功率干扰站。光纤无人机成功对其进行了精确打击,并将其摧毁。
这一关键举动,彻底撕裂了蓝方赖以生存的电子保护伞,为其后续的攻击打开了局面。
这标志着红方的战术思想从“数量压制”转向了更具效率和穿透力的“体系节点打击”,精准拔除对方的“大脑”才是破局关键。
协同破障,机器人先锋
电子屏障被成功撕开后,地面部队的突进障碍仍然存在。此时,一辆配备了机械臂的无人战车驶上前沿,展现了其独特的功能。
这辆无人战车利用其灵活的机械臂,精准而迅速地剪断了防御阵地前复杂的铁丝网,为后续部队开辟出了一条畅通无阻的通路。
在无人战车执行破障任务的同时,一只机器狗在其身旁忠实地执行着警戒任务。它保持高度警惕,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威胁。
这种无人战车与机器狗的协同作业,完美实现了高风险破障任务的无人化,极大地降低了人员伤亡的风险。
在更复杂的室内近战(CQB)环节,无人装备的优势得到了进一步凸显。一个球形侦察机器人率先滚入建筑物内部进行探路。
它无畏地前行,不仅侦察了室内环境,甚至主动触发了室内设置的绊雷,为后续的突击力量排除了潜在的危险。
紧随其后,多只机器狼高速突入室内。它们的反应速度和开火速度都远超人类,在狭窄复杂的室内环境中展现出了惊人的效率。
这不再是单个装备的独立表演,而是一个分工明确、流程顺畅的“无人特遣队”,其核心价值在于替代人类执行最具风险的任务。
无人集群,攻防博弈
通路被成功打开后,红方的地面突击力量迅速跟进。一支由多种无人平台组成的“无人作战群”发起了猛烈的冲锋。
这支集群包括了无人坦克、机器头狼以及多只机器狗,它们紧密协同,形成了强大的地面突击力量。
无人坦克提供了重要的重火力支援,对蓝方工事进行压制;机器狼和机器狗则负责对付软目标,进行更精细的渗透作战。
与此同时,蓝方也迅速调动了自身的无人装备进行反击。多架FPV穿梭机对进攻方的无人坦克实施了精准打击。
这清楚地呈现了未来战争中“无人系统对抗无人系统”的全新形态,技术与战术的博弈愈发激烈,战场变得更加复杂。
空降利刃,体系融合
这种无人化协同的理念,已不再局限于特定的专项演练,而是开始全面融入解放军常规部队的训练与实战体系。
在近期的一次空降兵夺取机场的演训报道中,首次公开展示了“无人作战群”与空降兵部队的深度整合应用。
其中,一辆6轮无人战车尤其引人注目。它拥有强大的火力配置,搭载了两具“红箭-12”反坦克导弹。
据称,“红箭-12”的性能优于美国的“标枪”反坦克导弹,这使得该无人战车具备了强大的反装甲能力。
此外,它还配备了四具93毫米口径的火箭筒,使其能够对多种目标进行有效打击,被视为本次突击的主攻平台。
这辆重型无人战车在正面突击中发挥了核心作用,为后续空降兵部队的突入提供了有力支援。
同时,多只机器狼和小型无人车则在其两侧紧密协同作战。它们负责对付各类软目标,并能够进入狭窄空间进行清剿。
甚至,这些小型无人装备还能释放烟雾进行掩护,为有人部队提供战术支持,形成了立体化的火力与侦察网络。
这种整合表明,无人化协同作战正从“实验概念”走向“部队标配”,预示着地面战争形态的深刻变革。
乌克兰指挥官马迪亚尔曾指出,乌克兰一天需应对400架“天竺葵”无人机的攻击,并认为没有一个北约国家能防御此等强度的攻击。
结语
从最初的攻击受挫,到第二次演练中光纤无人机精准拔除干扰站,再到无人战车与机器狗、机器狼的协同破障及室内突击,最后到“无人作战群”与空降兵部队的深度整合。
解放军的无人化探索脉络清晰,它发展的不再是孤立的武器平台,而是一整套全新的“战争语法”,旨在系统性地解决未来战场难题。
这种对无人作战体系自上而下、有条不紊的构建方式,本身就代表了一种领先的战略远见。
其核心目标,就是在对手同样拥有先进无人系统的前提下,依然能够取得战场优势,并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员伤亡。
虽然这种超前的理念和演训成果展现了巨大的潜力,但与俄乌冲突中展现出的那种高强度、长时间的实战经验相比,这块最后的拼图仍在等待补齐。
未来战场的胜负手,或许将不再取决于谁拥有更先进的机器人,而在于谁能率先写好并验证这本全新的“作战条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