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9-19 05:14 点击次数:67
在商业世界里,最怕的不是项目黄了,而是创始人站在发布会上,对着一份连自己都不信的PPT,激情澎湃地宣布“三个月颠覆行业”。台下的人要么是托,要么是等着看笑话的,大家都心知肚明,这事儿大概率要凉,但还得配合着鼓掌,生怕晚饭的盒饭里没鸡腿。
历史,有时候就是个放大了无数倍的创业故事,只不过赌注不是投资人的钱,而是人命和国运。
上世纪三十年代,整个日本就像一个打了鸡血的创业公司,所有人都被“大东亚共荣”这个超级大饼喂得满嘴流油。内部卷不动了,就琢磨着出去搞“市场扩张”。当时的中国,在他们眼里,就是那个虽然体量巨大,但管理混乱、产品落后、一推就倒的“蓝海市场”。于是,一份堪称史上最头铁的商业计划书出炉了,核心KPI就一句话:三个月,拿下中国区。
这话据说从天皇嘴里飘出来过,但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这话代表了当时日本整个决策层的集体梦游。这帮人,天天关在小黑屋里开会,对着地图指指点点,推演兵棋,数据模型跑得飞起,得出的结论自信到能上天。他们觉得自己的“产品”(军队)技术领先,“团队”(士兵)执行力强,商业模式(闪电战)是降维打击。反观对手,内部一堆派系斗争,装备像是拼多多凑的,简直就是天选之子开局。
于是,这个“三个月搞定”的口号,就成了整个公司的OKR,从上到下都开始为这个不切实际的目标疯狂加班。宣传部门把牛皮吹上天,后勤部门假装物资无限,一线“业务员”更是嗷嗷叫着往前冲,以为三个月后就能拿着奖金回家娶媳妇。
这感觉,像极了某个互联网大厂,老板在年会上宣布明年业绩翻十倍,然后把指标层层分解下去,每个人都得签军令状,谁也别想跑。至于可行性?谁敢问谁就是没有奋斗精神,没有狼性文化,直接“向社会输送人才”。
然而,现实专治各种不服,尤其是这种靠PPT和鸡血驱动的宏伟蓝图。
战争一开打,剧本就彻底歪了。他们以为的“市场推广”成了血肉泥潭,他们眼里的“潜在用户”成了最坚定的“差评师”。淞沪会战,一个被他们计划几天内拿下的“新手村”,硬生生打成了持续三个月的“地狱级副本”,自己的“精锐团队”死伤惨重。这哪是推倒性的胜利,这分明是拿命在填坑。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的市场调研报告,从根上就是错的。
第一,他们严重低估了“用户”的韧性。他们以为中国是散装的,一盘散沙,一打就碎。但他们忘了,这片土地上的人,可能在很多事上都迷迷糊糊,但在“家里要被人端了”这件事上,共识是惊人的一致。那种从骨子里迸发出来的抵抗,是任何数据模型都算不出来的变量。你以为你打的是一群绵羊,结果人家瞬间切换成了刺猬模式,让你无从下口,还扎你一手血。
第二,他们对“项目”的复杂性一无所知。中国太大了,大到他们的后勤补给线拉得比面条还长,风一吹就断。你占领一个城市,以为插个旗就算“签收”了,结果发现周围全是“游击队”这种不讲武德的“竞品”在骚扰你。你的“运营成本”高到无法想象,每一个据点都像一个流血的伤口,不断消耗你本就不富裕的资源。这根本不是一场速战速速决的“并购”,而是一场深不见底的“消耗战”。你的资产负债表,每天都在恶化。
第三,他们忽视了“国际市场”的反应。一开始,国际上的“友商”们都在围观,甚至有点乐见其成。但当你闹得太过火,开始威胁到大家的核心利益时,情况就变了。特别是美国这个“全球最大供应商”,一看你这个“客户”要砸大家的锅,直接就给你断供了,石油、钢铁,啥都不卖了。这就好比一个创业公司,产品还没做出来,就被云服务商给停了服务器。你再牛的算法,没电也跑不起来。
所以,那个“三个月”的豪言壮语,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战略目标,而是一个宣传口号,一个用来对内凝聚人心、对外进行恫吓的“公关稿”。它最大的作用,就是把整个日本绑上了一辆失控的战车,油门焊死,谁也下不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冲向悬崖。
天皇的豪言,最终成了一个笑话。但这个笑话的背后,是一个深刻的教训:任何脱离现实的狂妄,最终都会被现实按在地上摩擦。无论是国家还是公司,甚至是个人,最危险的时刻,就是你开始相信自己编造的神话,开始用宏大的叙事来掩盖具体的问题。
历史不会重复,但总会押着相似的韵脚。那个“三个月”的幻梦,至今仍在各种场合以不同的形式上演。可能是某个老板的“年底上市”,可能是某个专家的“必涨神话”,也可能是我们自己给自己立下的某个不切实际的Flag。
区别在于,有些牛皮吹破了,只是尴尬一笑。而有些,则需要用几代人的血泪去偿还。
所以说,多读读历史,尤其是失败史,好处就在于,能让你在听到别人激情澎湃地喊“三个月”的时候,默默地往后退两步,保护好自己。
毕竟,脸是别人的,命是自己的。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