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9-01 04:23 点击次数:51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球队的未来不是由超级巨星决定,而是由几个名字你甚至要查一下才记得的年轻人推动,你会不会觉得荒诞?可这正是广东宏远正在上演的真实剧本。不是易建联退役的悲情,也不是外援崩盘的焦灼,而是一场关于“谁该上场、谁该留下”的无声博弈。朱芳雨的名字,又一次站在了风暴眼。
我们总习惯把聚光灯打在得分王、MVP身上,但真正的篮球江湖,往往由总经理的笔尖和教练的战术板决定生死。当徐昕突然传出离队风波,舆论第一反应是“新星陨落”“体系不容天才”?可事实可能恰恰相反——朱芳雨从不吃大亏。他拒绝的不是培养新人,而是拒绝在时机未熟时,把一个20岁的中锋推上火线,背负不该他承担的压力。
徐昕的技术天赋毋庸置疑,身高2.26米,脚步灵活,有策应意识,是国产中锋里罕见的“现代型”苗子。但问题也正藏在这里:天赋太早被放大,反而成了枷锁。上赛季他场均不到10分钟,数据寥寥,却已被部分球迷捧为“易建联接班人”。这种期待本身就是一种暴力。朱芳雨看得清楚——现在让他挑大梁,不是重用,是消耗。于是“离队”传闻更像是管理层释放的信号:我们不会为了短期流量,牺牲长期资产。
而就在这场静默博弈中,另一个名字悄然升起:陈家政。这位年轻后卫没有炸裂数据,却在季前热身赛中主动喊话杜锋:“教练,我想打一号位,想承担更多。”这不是一句简单的表态,而是一种态度的反转。当外界还在争论“谁该首发”“谁该离队”时,有人已经开始用行动争取位置。他不像徐杰那样人气爆棚,也没有徐昕那样的身高光环,但他清楚,在广东队这艘船上,掌舵的永远是教练组,而船员的价值,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话题。
说到徐杰,就更有趣了。身高1.82米,在长人林立的CBA像一只“小麻雀”,但他的人气为何不减反增?社交媒体上,他的训练视频点赞过万,球衣销量稳居本土前列。原因很简单——他代表了一种“反天赋”的胜利。他没有劲爆身体,却靠脑子打球;他不是核心,却总在关键时刻命中三分。球迷爱的不是他的数据,而是那种“哪怕我不被看好,我也能赢你一回合”的倔强。这种精神气质,恰恰是宏远多年来的底色。
所以,我们是不是该重新定义“吃亏”?朱芳雨不放徐昕去打主力,是吃亏吗?杜锋不轻易给新人首发,是保守吗?或许恰恰相反。在这个急于求成、恨不得18岁就当领袖的时代,广东队正在做一件更难的事:慢下来,让时间说话。他们宁愿承受“不敢用新人”的骂名,也不愿用未来换现在。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这种“耐心”能持续多久?CBA的竞争越来越白热化,辽宁、广厦、浙江都在提速,年轻球员上位周期越来越短。如果再等两年,徐昕、陈家政们真的准备好了吗?还是说,宏远的“慢哲学”正在被时代的快节奏悄然淘汰?
篮球从来不只是天赋的比拼,更是时机的艺术。朱芳雨手里的牌不少,但他真正要打的,是一场关于“节奏”的牌局。谁先乱了阵脚,谁就输了未来。而我们这些旁观者,或许也该问问自己:当我们为一个名字欢呼或愤怒时,我们究竟是在关心球员的成长,还是只是在消费他们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