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19 07:04 点击次数:76
深夜的东海海域,一道火光划破寂静——当日本军舰试图穿越中国领海线时,解放军现代级驱逐舰的130毫米主炮两次轰鸣。这并非演习,而是中国海军对入侵行为的实战化警告。为何此次警告射击引发国际关注?那门被称为"火力担当"的俄制舰炮背后,又传递着怎样的国防信号?
深夜对峙:事件全过程还原根据日本《产经新闻》披露,事件发生在北纬29度、东经123度海域。日本海上自卫队"曙"号驱逐舰在凌晨2时许试图穿越中国领海线时,遭到中国海军138"泰州"舰拦截。该舰属于东海舰队现代级驱逐舰,先后进行两次警告射击:第一次在日舰距领海线3海里时示警,第二次则在日舰侵入领海0.5海里后直接实施跨舰首射击。军事专家指出,这种"先示警后压制"的处置流程,完全符合国际海上避碰规则。
"火力担当"AK-130舰炮解析执行警告任务的AK-130双联装舰炮堪称海上巨兽。其23公里射程覆盖整个领海范围,每分钟40发的射速可在目标前方形成弹幕墙。经过国产化改造后,该炮配备的347G火控雷达能将射击误差控制在15米内。值得注意的是,现代级驱逐舰采用前后双炮塔配置,此次仅使用前主炮射击,既展示威慑又留有战术余量。海军专家李杰表示:"这种口径的舰炮开火时,火光能照亮整个海面,其声浪本身就是最直白的警告。"
国际法视角下的正当防卫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25条规定,沿海国有权采取必要措施防止非无害通过。日舰深夜抵近的行为已违反"持续快速通过"原则:航速降至12节以下,且未开启自动识别系统。这与2018年俄军对乌克兰舰艇开火驱离案例高度相似。中国海警局发言人强调,警告射击后若入侵舰艇仍未撤离,根据《海上交通安全法》第48条,中方有权升级强制措施。
从战术动作看战略决心解放军此次处置呈现三个关键特征:一是严格遵循"观察-警告-驱逐"程序,二是选择舰炮而非轻武器示警,三是公开事件细节以正视听。这种处置方式与2022年日本战机对中方巡逻机发射干扰弹事件形成鲜明对比。国防部发言人吴谦曾明确表示:"中国军队不开第一枪,但也绝不会给对手开第二枪的机会。"此次警告射击正是这一原则的实战化体现。
警惕日本右翼的舆论反扑事件曝光后,日本网络出现"要求对等反击"的极端言论。但数据揭示真相:2023年日方舰机对中国抵近侦察达602次,其中37次进入领海基线12海里内。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副秘书长罗援指出:"警告射击是专业克制的表现,若按俄军标准,入侵舰艇早该被实弹驱离。"
钢铁长城与智慧蓝海的平衡这次夜间对峙既展现了中国海军"舰炮说话"的硬实力,也示范了依法维权的软智慧。当AK-130的炮声在东海回荡,它传递的不仅是警告,更是一个主权国家捍卫蓝疆的坚定意志。正如网友所言:"大炮射程即真理范围,今夜这门真理讲得格外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