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7-28 04:19 点击次数:202
序言
1945年10月10日,国共两边的代表在重庆完成了签字仪式,标志着《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的正式达成,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双十协定。
不少人都知道,国共双方在双十协定里谈了12个重要问题并达成了共识,可其实很少有人知道,直到双十协定签字那天,两边其实还在这12个核心问题上寸步不让。
总的来说,只有几个问题达成了共识,达成了协议,剩下的大部分问题双方都还存在很大分歧,根本没有搞定任何协议。
双十协定签了之后,谈判依旧紧张激烈,毛主席作为共产党最高领袖,却在协定签完第二天就离开了重庆,也没继续参加后来的谈判。
既然协议还没谈妥,毛主席提前离开重庆,这背后那可是藏着点儿门道呀,说白了,可能是他觉得啥事儿已经差不多了,或者对续谈没啥信心,总之就是想趁早撤出来,别让局势变得更复杂点儿。
一、国共谈判中蒋介石存在很大问题(直接原因)
国共会谈的发起人是国民党,也就是说蒋介石出面推动的。一旦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蒋介石就给毛主席连发了好几封电报,邀请他到重庆一块儿商量国家大事。
蒋介石的动作,给人感觉挺真诚的,还挺向往国家的和平氛围。
其实,这里面隐含着他的阴险狡诈,他选了重庆作为谈判地点,这个地方正是国民党的大本营,他就是觉得毛主席不会冒险亲自前来的。
要是真让毛主席不敢亲自到重庆,蒋介石可能就会把搞破坏、撕毁谈判的责任往共产党身上一扣,然后毫不犹豫地向解放区发动攻击。
要是毛主席去重庆谈判,来到蒋介石的地盘,个人安全就变得挺难保障,甚至可能会被蒋介石限制行动,或者遇到下三滥的暗算。
看起来这种招数,自己不用费什么劲儿,就能搞定最大的对头……
反正,不管怎么看蒋介石,他都能变成最终的胜利者,不过说到底,老蒋那算盘打得溜溜的,可别忘了,现在国内外的大局可不是那么容易忽视的。
经过多年的内战加上八年的抗战,国内的民心都变得特别反战,大家都盼着把日本侵略者赶出去之后,咱们的家园能迎来真正的和平安宁。
蒋介石给毛主席打电话,邀请来重庆谈判,主要是借着民众渴望和平的趋势,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个大势,蒋介石才不敢轻易做出过分的动作……
在那会儿,国际局势挺微妙的,美苏两边都希望确保自己在中国的利益,但又都不愿意插手中国的内战,所以说,双方在不想让内战升级这事上,竟然出奇地达成了共识。
为了推动双方和平谈判,那个时候,美国大使赫尔利甚至亲自跑到延安,和毛主席一块坐上专机,直飞重庆。
在大家都看好的大环境下,蒋介石的那些阴谋,基本上是难以得逞的。
这样一来,也说明蒋介石打电话让毛主席去重庆谈判,不过就是为了应付而已,他根本没有真正打算让毛主席去重庆,因为蒋介石心里早就没打算让毛主席来。
当时蒋介石给毛主席打了电话之后,国民党那边的《中央日报》居然没人知道这个事,直到后来报纸才刊登出来,还是报社社长胡建中亲自下令发出的消息。
胡建中跟报社的亲信说:“这个消息是国民党宣传部发出来的,宣传部还让咱们配合政府,推进下一步的舆论攻势。”
他也告诉手下:“政府已经明确说了毛泽东不会来重庆谈判,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借机搞宣传,说共产党是故意制造内乱。”
二、毛主席去的目的已经达到(主要原因)
1、去前
实际上,蒋介石第一封电报传到延安时,中央早就掌握了他的阴谋,那种假装和谈、实则备战的态度,简直是毫无掩饰。
在重庆谈判还没正式开始之前,国民党军队在前线老是搞小动作,不断挑衅,蒋介石在那里根本看不出一点想通过和平谈判解决问题的意思。
即使清楚蒋介石的阴谋,毛主席要是不去重庆谈判,就难以曝光国民党假和平、真进攻的阴险把戏;但要是真去重庆,自己的安全也就变得很难保障。
实际上,党内对毛主席是否应该去重庆谈判的问题,意见可挺分裂的。绝大多数领导和将领都觉得这全是蒋介石的阴谋,毛主席一个人冲进去太冒险。
不过,毛主席在仔细研究了国际形势之后,觉得去重庆是可以去,而且还得去。
现如今,美苏英在中国问题上达成了一个默契的平衡,苏联人不进关,美国人也不登陆,大家都不愿打破这个局面,所以中国就得继续保持和平。
毛主席认为,现在国际压力这么大,蒋介石想搞独裁统治已经不太容易了,所以这次去重庆,能帮我们党争取到更多主导权。
周恩来在会议上表示赞成毛主席去重庆,这样一来,就能在国内掌握更多主动权,也会让蒋介石暂时维持和平局面。
毕竟,没有人敢打包票毛主席这次去重庆绝对没事,所以出发前也得做一些最坏打算,比如安排刘少奇代理中共中央主席一职,以备万一不能安全回延安的情况。
在飞去重庆的飞机上,胡乔木问毛主席:“主席,我们还能不能回来?”毛主席则说:“别管他,这很可能是一个无法改变的局面。”
从毛主席的回答里,我们能清楚看到,他对这次重庆之行其实也没有百分百的把握。踏上那一刻,毛主席已经把生死放在一边了,这次出发,他主要就是想帮我党争取更多的主动权。
当毛主席的专机一降落在重庆,蒋介石和他的手下那些官员都吓傻了,实在猜不到,毛主席居然敢冒着那么大的危险,真来了重庆。
连当地老百姓都觉得不可思议,著名学者柳亚子在诗文里把毛主席的这个行动夸成“弥天大勇”!
2、去时
1945年8月28日,毛主席顺利到达重庆,受到重庆各界无党派中立人士的热烈迎接,也表明我们党在“促和问题”上展现出了真诚的态度。
从8月28日到10月2日,毛主席在重庆待了整整43天。这段时间里,除了在谈判桌上跟国民党角力,毛主席还积极推进统一战线的工作,接见了许多无党派人士。
我方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宣传我党关于和平、民主、团结的政治理念,和很多党外人士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为今后的革命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毛主席在重庆的时候,曾跟民主政团同盟主席张澜见面了三次,张澜对毛主席面对危机还能保持淡定的胆识,也很佩服,两人还就怎么推动两党之间的和谈,聊得挺深入的。
毛主席那首著名的诗《沁园春·雪》,就是他在重庆会见各界代表时写的,能看出,尽管身处危险之中,他依然心态开朗、胸怀豁达。
为了结识更多的爱国志士,让他们一起宣传我党的政治理念,毛主席还专门在桂园举办了招待茶会。此次活动邀请了著名的工商界爱国人士,比如李烛尘、章乃器、范旭东、刘鸿生、胡西园等人都应邀参加。
在那次聚会上,毛主席称赞了这些爱国人士在工商界为国家所做的贡献,还介绍了我党关于民族工商的方针政策,大家对此都表示敬佩和赞赏。
其实,从毛主席的飞机一落地到重庆的那一刻起,蒋介石幻想着假谈真打的梦就已经碎了,毛主席在重庆此次的主要任务也已经完成,接下来的一切都是锦上添花罢了。
双十协定签了以后,虽然问题还没全部搞定,但留在这儿也没啥大用,反而回延安重新投入革命,才是真正的明智之举。
三、国内形势风云突变(其他原因)
从之前的情况来看,蒋介石和国民党那边根本就没把谈判放在心上,完全没有一点诚意。
就算重庆谈判还在进行,前线的国民党军队还是不断地制造摩擦,很多地方的战事特别激烈,蒋介石挑起内战的意图也一目了然。
就在双十协定快要签订的前一天,周恩来的秘书李少石突然遇到国民党人的暗杀,尽管国民党那边后来说是误会引发的冲突,但这事儿还是让会谈的气氛变得更加紧张了。
还有一件事,负责保证毛主席平安前往重庆的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在9月22日那天就要交接任期,准备回美国了……
一听说这个消息,周恩来马上就去找赫尔利,让他在重庆多呆几天,还特别提醒他:“毛主席是他把带到重庆来的,必须保证毛主席的安全,不能失信于人。”
跟周总理关系特别好的张治中,也是在毛主席这次来重庆时的另一位保证人,突然接到蒋介石的命令,要他去甘肃任职。
大概也说得过去:蒋介石早就打起了动手的念头。在那种紧张的局势下,周总理不想让毛主席继续冒险,于是就建议他离开这非曲直的地方。
毛主席见到著名无党派学者章士钊的时候,对方还在毛主席手上写了八个大字:“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再说了,这会儿毛主席在重庆已经住了43天了。
离开延安之后,他的身体明显受到水土不服的影响,加上那段时间每天都要面对繁忙的会见和谈判,毛主席也是盘算着早点回到延安好好休养休养……
那会儿,具体事务主要是周总理在主持,毛主席到重庆更多是象征性的意义,远比实际操作重要,他一走也不会对后续的谈判产生多大影响。
经过一番权衡之后,毛主席决定在签订协议的第二天就离开重庆,张治中亲自护送他乘坐专机离开。
蒋介石看到各方面的压力,也只得无奈地表示了同意。
结语
毛主席虽然在双十协定谈判还没结束就离开了重庆,可他这次重庆之行的目标都达到了。为党、为人民争取和平的这番举动,尽管个人安危受到威胁,还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
毛主席在重庆的这段时间里,通过不断宣传和与人会谈,传达出了我党对和平的期待。这一系列举措,为今后凝聚国内统一战线、实现全国解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成功破除了蒋介石试图抹黑共产党的阴谋,可以说是一件了不起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