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你的位置:爱电竞 > 产品展示 >

开国少将王诚汉退休数月后,又被邓公亲自点将重新出山:你有新任务了

发布日期:2025-09-18 01:37    点击次数:63

创作声明:本故事基于真实历史事件进行叙述,所有内容均来源于史实记载,如有表达的观点仅代表笔者个人理解,请理性阅读。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特此说明!谢谢!

1985年夏天,68岁的老将军王诚汉刚退休3个月,就被一通电话又叫回去干活了。

他保住了成都军区,自己却丢了司令员的位子。

本想安心养老,结果邓公说还有新任务等着他。

更没想到的是,这一干就是5年,还让他71岁时戴上了上将军衔。

谁知道,这背后还藏着一个更大的秘密。

01

说起王诚汉这个人,真是不简单。

1917年出生在湖北红安,那地方可了不得,出了223个将军,人称"将军县"。王诚汉13岁就参加了红军,从小兵一路爬到成都军区司令员,这辈子身经百战。

1985年那会儿,百万大裁军搞得轰轰烈烈。邓公亲自拍板,解放军要裁掉100万人。军区也要从11个合并成7个,成都军区按理说要被撤掉。

王诚汉当时就坐不住了。

他算是个实在人,从不为自己的位子操心,但这次不一样。成都军区要是没了,西南地区的军事部署就出问题了。

你想想,成都平原地势平坦,交通四通八达,进藏的川藏公路就从这里走。要是把军区设在昆明,那都是山区,大部队调动多费劲?

王诚汉连夜写了份报告,详详细细分析了保留成都军区的理由。这份报告交到洪学智手里,洪学智一看,觉得说得有道理,就拿到军委会议上讨论。

结果还真管用,军委经过研究,决定保留成都军区,撤销昆明军区。

可是事情有个转折。成都军区保住了,王诚汉自己却要退休了。

68岁的人了,按理说退休很正常。可王诚汉心里总觉得有点不是滋味。他为了保住成都军区费了那么大劲,结果自己却享受不到了。

不过他也想开了。干了大半辈子革命,该歇歇了。军队要年轻化,老同志主动让位,这是应该的。

1985年6月,王诚汉正式从成都军区司令员的位子上退下来,把工作交给了傅全有。

交接那天,王诚汉语重心长地对傅全有说:成都军区保住了,这是好事。你们年轻人接班,更有冲劲。我这老头子该让路了。

傅全有挺不好意思,毕竟王诚汉为了保住成都军区出了那么大力。但王诚汉摆摆手:革命事业就像接力赛,我跑完了这一棒,该交给你们了。

02

退休后的王诚汉住在成都军区总医院,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

说实话,刚开始还真有点不习惯。几十年来每天都是会议、文件、部队,突然闲下来,还真有点不知道干啥好。

王诚汉开始学着养花种草,偶尔写写回忆录。老伴儿劝他多休息,身体最重要。子女们也常来看望,一家人其乐融融。

这样的日子过了几个月,王诚汉觉得挺好。没有工作压力,没有繁重事务,可以静下心来享受天伦之乐了。

可天有不测风云。

这天下午,王诚汉正在医院的小花园里浇花,护士跑过来说有人找他。

来的人是总政治部干部部副部长李继耐。王诚汉一看,心里就有点打鼓。李继耐这个级别的干部,专门跑一趟成都来看他,肯定不是简单的慰问。

李继耐客气地问候了王诚汉的身体状况,又聊了聊成都军区的近况。两人谈得很投机,气氛也很轻松。

聊了一会儿,李继耐话锋一转:王老,我这次来不光是看望您,还有件事要跟您商量。

王诚汉心里的不安果然应验了。

李继耐接着说:军科院的领导班子要进行调整,邓小平同志和军委同志商量后,决定让您到军事科学院出任政治委员。

王诚汉听了,立马摇头:李部长,我都退休好几个月了。军科院那么重要的地方,还是找个年轻有文化的同志去吧。

李继耐笑了笑:王老,您先别急着推辞。这个决定不是随便做的,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王诚汉还是坚持:我这个年纪了,精力跟不上,而且文化水平也不高。军科院搞的都是理论研究,需要有学问的人。

李继耐耐心解释:王老,您别小看自己。您有几十年的实战经验,这是最宝贵的财富。军科院现在需要的不只是理论家,更需要有实践经验的老同志把关。

王诚汉还想推辞,李继耐说:这样吧,我把您的意见如实向军委汇报。但您也考虑考虑,组织上不会无缘无故提这个要求。

03

过了几天,李继耐又来了。

这次他的语气更加坚决:王老,军委和邓小平同志经过慎重考虑,还是决定请您出山。您是最合适的人选。

王诚汉一听到邓小平的名字,表情严肃起来。

李继耐继续说:邓小平同志认为,军科院正在改革转型,需要老带新。您在部队工作了几十年,政治立场坚定,实战经验丰富,正是军科院需要的。

王诚汉陷入了沉思。

李继耐看出了他的犹豫,接着说:现在军科院面临一个重要转折。改革开放了,我们要学习国外先进的军事理论,但同时又要保持我们自己的特色。这需要有经验的老同志来把握方向。

年轻的研究人员有文化、有理论,但缺乏实战经验。您这样的老同志,既了解我军的传统,又有丰富的作战经验,能够指导他们走正确的路。

王诚汉听着,心里开始松动了。

李继耐趁热打铁:邓小平同志说,老同志有威望,能够稳住阵脚。军科院现在要对外交流,要接触各种思想观念,需要有政治头脑清醒的老同志把关。

王诚汉想起自己这一辈子,从13岁参加红军开始,就没有违背过组织的决定。特别是邓小平,他从心底里敬佩这位老首长。

既然邓公亲自点将,那就说明这件事真的很重要。

王诚汉深吸了一口气,缓缓点头:既然组织信任,邓小平同志也这么说了,我就服从安排吧。

李继耐脸上露出了笑容:王老,您这个决定是对的。军科院正等着您去主持工作呢。

王诚汉苦笑了一下:我这老头子,本来想着可以安心养老了,没想到又要重新穿军装。

李继耐说:王老,您这是为党和军队再立新功。而且,军科院的工作环境比较单纯,不像在部队那么辛苦。

王诚汉摆摆手:既然答应了,就要干好。我这个人做事从来不含糊。

王诚汉终于明白了邓小平的深层考虑。军事科学院可不是普通的研究机构,它是解放军最高级别的军事学术研究中心。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军科院要向国际先进军事理论学习,要对外开放交流,但又不能迷失方向。这种微妙的平衡,确实需要像王诚汉这样的老同志来把握。

04

邓小平选择王诚汉,看中的不只是他的军事经验,更重要的是他的政治品格。王诚汉从红军时期就跟着党走,经历过无数次考验,政治立场从来没有动摇过。

而且王诚汉这个人特别正直。在成都军区当司令员的时候,亲戚朋友想托关系都被他拒绝。他的侄子在部队干了16年,连个正营职都没混上,就是因为王诚汉从来不开后门。

1985年11月30日,王诚汉正式就任军事科学院政治委员。

刚到军科院,王诚汉就感受到了这里和部队的不同。这里的研究人员都是高学历,有的还是留学回来的,说话做事都很斯文。

王诚汉没有因为自己文化水平不高就自卑,反而很虚心地向研究人员学习。他逐一找90多位研究人员谈话,了解他们的专业背景和研究方向。

通过深入了解,王诚汉发现军科院存在一些问题。有的研究人员搞理论脱离实际,有的过分迷信外国的军事理论,还有的在政治立场上有些模糊。

王诚汉心里有了底。邓小平让他来,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

他制定了一个明确的方针:军科院要向开放型研究机构转型,但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具体来说,就是要大胆学习国外先进的军事理论和研究方法,但绝不能照搬照抄。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解放军的传统,搞出有中国特色的军事理论。

王诚汉亲自抓政治工作,定期给研究人员上党课,讲革命传统。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年轻的研究人员什么是革命军人的本色。

同时,他又大力支持学术研究和对外交流。他亲手建立了多个学术团体,邀请国外的军事专家来华交流,也派出研究人员到国外学习。

这种做法很快见到了效果。军科院的研究水平明显提升,既保持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又吸收了国外的先进经验。

05

王诚汉在军科院的工作干得有声有色。

他制定的发展方针得到了军委的高度认可。军科院在他的领导下,逐步成为了既坚持中国特色又具有国际视野的军事研究机构。

1988年,解放军恢复军衔制。71岁的王诚汉被授予上将军衔。这是对他几十年军旅生涯的最高褒奖,也是对他在军科院工作成绩的肯定。

授衔仪式上,王诚汉感慨万千。从13岁的红军娃到71岁的共和国上将,他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

更让人敬佩的是,王诚汉在军科院工作期间,依然保持着清正廉洁的作风。

有一次,他的一个老部下想把儿子调到军科院工作。这个老部下跟王诚汉一起打过仗,关系很好。按理说,王诚汉打个招呼,这事就能办成。

但王诚汉坚决拒绝了。他对老部下说:咱们是老战友,感情深厚,但公事就是公事。军科院需要的是有真才实学的人,不是靠关系进来的。

老部下有些不理解,觉得王诚汉太不近人情。王诚汉耐心解释:正因为咱们是老战友,我更不能坏了规矩。如果我开了这个口子,以后谁都来找我,军科院还怎么搞建设?

类似的事情发生过很多次。王诚汉的亲戚朋友,甚至包括他的子女,都没有沾过他一点光。

有人不理解,说王诚汉当了这么大的官,连自己人都不帮。王诚汉的回答很简单:我是党的干部,不是谁家的私人管家。

1990年4月,73岁的王诚汉从军科院政委的岗位上退下来。这次是真正的退休了。

他把工作认真地交接给接任者,没有留下任何私人恩怨和利益纠葛。

王诚汉退休时说:革命事业就像接力赛,跑完了自己的一棒,就要及时交下去。我已经完成了组织交给我的任务。

06

王诚汉退休后,过着简朴而充实的生活。

他住在北京一个普通的干部宿舍里,每天看看书,写写回忆录,偶尔会见见老战友。

有记者想采访他,问他对自己一生的评价。王诚汉想了想说:我这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就是听党的话,跟党走。

他常常对子女们说:名利、金钱都是身外之物。人这一生,精神世界一定要丰富、充实。世上只有挚爱和亲情才是永恒的,才是人生最珍贵的财富。

王诚汉的生活很有规律。每天早上6点起床,先在院子里走走,然后吃早饭。上午看报纸、读书,下午有时候会和老战友聊天,晚上看新闻联播。

他最喜欢的还是和孙子孙女们在一起。他会给他们讲战争年代的故事,教育他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王诚汉身体一直很好,92岁了还能自己走路。他说这得益于年轻时在部队锻炼出的好底子,还有就是心态平和。

2005年,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活动中,中央向10位抗战老战士颁发了纪念章。王诚汉名列其中。

这个排名不是按官职高低,而是按贡献大小。王诚汉在抗战期间率领的"老虎团"威震敌胆,为抗日根据地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王诚汉拿到纪念章后,激动得老泪纵横。他说:这不是给我个人的荣誉,这是对所有抗战英烈的缅怀。

2009年11月20日,王诚汉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消息传开后,军内外人士纷纷前来吊唁。大家都说,王诚汉是真正的共产党人,是军人的楷模。

按照王诚汉的遗愿,他的骨灰被安葬在老家红安。这位从红安走出的将军,最终回到了故土。

07

王诚汉这一生,可以用4个字来概括:忠诚、廉洁、务实、奉献。

说他忠诚,从13岁参加红军开始,他就把生命交给了党和人民。无论在什么岗位上,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从来没有动摇过对党的信念。

说他廉洁,几十年来担任各级领导职务,他从来没有为自己和家人谋过私利。亲戚朋友想托关系都被他严词拒绝,连自己的子女都没有沾过光。

说他务实,无论是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还是在和平时期搞建设,他都脚踏实地,不搞花架子。在军科院工作期间,他深入实际,了解情况,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发展方针。

说他奉献,本来68岁可以安享晚年,但组织需要,他毫不犹豫地重新出山。在军科院工作5年,为军队的理论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邓小平当年选择王诚汉重新出山,确实是慧眼识珠。王诚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什么叫"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更难得的是,王诚汉身上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优秀品质。他们那一代人,把个人得失看得很轻,把党和人民的事业看得很重。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很难理解,为什么王诚汉能够在68岁的高龄重新出山,而且一干就是5年。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他心里装着的不是个人利益,而是党和军队的事业。

王诚汉常说:共产党人要有境界,要有格局。不能只想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要想着党的事业,想着人民的利益。

这话听起来有点大,但王诚汉是用一辈子的行动来践行的。

王诚汉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共产党人是什么样子的。他们不是完人,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他们总是能够挺身而出。

这样的人,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

创作声明:本故事基于真实历史事件进行叙述,内容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新华社历史报道等权威史料,如有表达的观点仅代表笔者个人理解,请理性阅读。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特此说明!谢谢!



下一篇:没有了

Powered by 爱电竞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