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7-10 11:36 点击次数:103
最高罚200元!走红海外的"北京比基尼"为啥惹了众怒
夏天一热起来,街头又出现了那道特别的风景线。公园里大爷们坐在马扎上,手里拿着蒲扇,上衣随意往胸口一卷,露出圆滚滚的肚皮,一脸怡然自得。这个土得不能再土的"穿搭",竟然在海外火得一塌糊涂。外国人给它起了个专门的名字叫"北京比基尼",甚至在论坛上疯狂推广这种特色风景。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2017年德国一场国际时装秀上都出现了致敬款,外媒报道称北京比基尼正成为一种新潮流趋势。就连外国网友都开始疯狂打卡模仿,把这当成东方神秘文化的代表。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魔幻现实来了。
多地开罚,"膀爷"末日来临
济南、天津、沈阳多地出台措施,集中整治夏季不文明行动,包括在公共场合赤膊光膀、脱鞋晾脚、随意暴露等。有的城市甚至会处以50元至200元的罚款。这消息对那些习惯了"膀爷"生活的大爷们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
新浪微博针对整治活动发起了一项投票,22.3万人选择赞同影响市容市貌,3.7万人选择天热光膀子可以理解,4.2万人选择劝导即可罚款没必要,7.5万人选择不好说分情况看待。看得出来,大家对这事儿意见分歧还挺大。
支持整治的网友直接吐槽:"还有跑步时光着上身跑的男人,真的不文明不雅观,公园里好几个地方都提示公共场所文明着装,还是有这么干的人"。反对的人则觉得,这是个人穿衣自由,政府管得太宽了。
调查发现,年轻人早就不这么干了
记者实地走访发现了个有趣现象。在北京南锣鼓巷、簋街等人流量较大的地区,虽然仍有个别男士造型如同北京比基尼,但与往年相比数量已经明显下降。在中关村、望京等年轻人较多的地区,没有发现年轻人有北京比基尼行为。
北京比基尼现象多发生在中老年群体当中,青年群体较为少见。这说明啥问题?年轻人早就不这么穿了,主要还是中老年人在坚持这个习惯。
不过让人意外的是,在天安门以及国家博物馆门口,仍旧看到了至少超过10名将上衣撂起来露出肚子的男士。连这种地标性景点都有,可见这现象确实根深蒂固。
别急着骂没素质,这背后有历史原因
看到"膀爷"就条件反射骂没素质,这恐怕太简单粗暴了。北京比基尼起源于北京胡同居民应对酷暑的常见做法,这是有历史原因的。
想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别说空调,连个电风扇都是奢侈品。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面对要命的酷热,老百姓能怎么办?光膀子、摇蒲扇、喝井水镇过的西瓜,这就是当时最普遍、最经济的避暑方式。这是为了活下去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策略,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生活文化。
某一民族为应付环境而创造发明的是文明,在某种文明中所过的生活形态、生活方式是文化。从这个角度看,那些光膀子的大爷们,其实不能简单地说他们不文明。他们为了应付炎热环境选择脱掉上衣求凉爽,恰恰属于文明范畴。
时代变了,观念也在变
现在的问题是,时代变了。旧有的道德秩序和行为习惯在新时代的语境之下,显然已经不再适用。文明的风向已经袭来。古时候魏晋名士袒胸露腹那是风流洒脱,现如今在空调wifi的加持下,在公共场合依旧这样穿,确实与当代社交礼仪背道而驰。
当人们谈到北京比基尼的时候,脑海中已经与中年油腻、汗臭酸味、肥胖肚腩自动挂钩,这种刻板偏见体现了一种审美上的偏袒。说白了,还是颜值即正义。如果是八块腹肌的帅哥这么穿,估计就没这么多反对声音了。
个人着装自由和公共场合礼仪之间的界限并非泾渭分明,但自由也并非绝无限度,不能以个人自由的名义去让他人不舒服,这是对于其他人的不尊重。私人空间里穿啥都行,但在公共空间,道德和文明的准线还是要恪守的。
罚款不是万能药,需要更人性化管理
面对这个让城市管理者头疼的问题,罚款确实是最直接见效的手段。但这真的是最好的办法吗?
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光膀子的消失是一个历史过程,北京比基尼迟早会消亡,但也不会立马消亡。对此当顺势而为,不宜粗暴制止。
从一个良好的倡议到一个强制的规则,从自发自觉的行为上升到必须遵守的条文,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妄想一蹴而就,就显得太过急切,难免有揠苗助长之嫌疑。
想想那些为了省电费宁愿硬扛高温的空巢老人,一张200元的罚单对他们意味着什么?可能是一个星期的菜钱,更可能把他们推入"要么被罚款丢人,要么被热病夺命"的残忍两难境地。
有关部门在巡查劝阻时,应通过多种途径宣传文明礼仪,柔性处理,工作做得精细一些。比如多开放一些带空调的公共服务场所,设置纳凉专区,提供免费凉茶,重点关注高龄独居老人,甚至为困难家庭提供夏季降温补贴。
治理的最终目的是让城市里的每个人都生活得更美好,而不是让一部分人感到被排斥。在追求城市文明的同时,我们也不能丢掉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体谅与温情。毕竟,一个真正文明的城市,不应该只有洁净的街道和冰冷的规则,更应该有宽容的胸怀和温暖的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