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你的位置:爱电竞 > 产品展示 >

1955年军队行政20级工资为六十元,1965年降至二十三级五十四元

发布日期:2025-08-19 03:25    点击次数:106

说起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工资制度变迁,这事儿得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讲起。那时候,部队还在沿用供给制,大家吃的大锅饭,衣服、鞋帽、粮食啥的都由国家统一发放,个人几乎没有现金收入。1949年建国后,官兵的生活基本靠这个供给制维持,零用钱每月也就几块钱津贴,买个牙刷、肥皂啥的够用了。供给制在革命战争年代挺管用,能确保大家平等,不用为钱发愁,但一到进城后情况就变了,新招的人员不断增加,受旧制度影响很深,改成工资制成为必然选择。

大约在1950年左右,军委开始着手研究干部的管理问题。当时,总司令朱德曾在会议上提到要推行等级制度,甚至建议在军装上标明等级。到了1950年11月,举行了全军第一次干部工作会议,会议的重点之一就是讨论评级问题,希望能够从原来的供给制转向薪金制。

在1952年3月,整个军队正式推行了军队级别制度,划分为正兵到正副大军区级,共15个等级。这个级别不仅关系到军衔,还牵扯到薪金标准的制定。从战士到班长,干部从排长到高级官员,等级体系逐步建立起来。供给制逐渐被淡化,1955年1月,正式取消,军队开始按照行政级别发工资。这个级别还与职责挂钩,从军委委员到正排长,共有21个等级。最低的副排长为21级,工资48元,而正排长是20级,工资60元。这在当时的环境中算是不少了,1955年全国平均工资也只有几十块,部队的60元足以一家人生活。行政级别的划分相对细致,比如大军区正职为1级,副职为2级,师长是12级,团长15级,营长17级,连长18级,副排长达21级。工资从最高的几百元到最低的几十元不等,地区差异通过津贴进行调整,比如北京物价高,会给一些补贴。

在1955年做出这样的调整,主要是因为国家经济开始复苏,军队走向规范化刻不容缓。过去的供给制分配方式偏平均化,不利于激发官兵的积极性,改成工资制之后,可以根据岗位职责发放工资。自从部队干部从战士晋升上来后,工资水平就明显提高了,比如以前每月津贴只有10块,现在正排工资达到60块,剩下的扣掉伙食费还能剩下40多块,还可以买自行车、收音机啥的。那个时期书籍价格也很实惠,一本小说五毛钱,攒钱买书看成为常事。部队生活简单,没有房租水电麻烦,衣服由单位发放,日常开支主要在饮用水、零食这些零用钱上。周末时就和战友打打扑克、喝喝酒、吃点瓜子,食堂也会准备菜肴,气氛热闹非常。老兵们探望家里,常会借点钱,干部也经常借十几块二十块,不强求,这些钱等退伍时用退伍费还上,除了还钱之外,还会带些糖果带回家给家人。

到了1965年,部队的行政等级体系发生了变化。6月那会儿,取消了副排长这个职务,最低正排级别,从原来的21级扩大到25级,正排级别也提升到了23级,工资为54元。不同地区之间略有差异,比如福州七类区的工资是54.5元。乍一看,工资从60元降到54元,十年内没有涨反而降,这在今天的人看来挺不可思议,但当时就是这个情况。为什么会降呢?因为六十年代初,国家经济遇到困难,经历了三年的自然灾害后,生产恢复得很紧张。很多高级干部带头减薪,支持国家平稳度过难关。林彪等领导也提倡节俭,干部们主动降低待遇。调整之后,军内立即发出通报,强调要节约,级别得降,工资也相应下降。内部开会传达,大家都理解这是共同分担国家难关。工资只降了6块钱,对基层影响不大,之前扣掉伙食费剩下的40多块,降到54元后,扣掉13.8元,仍有40多块,反而还能省下20多块,用来买点日常用品。

这次调整不是孤零零发生的,实际上是国家整体工资制度变革的一部分。回想1955年,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工资被划定为30个等级,最高达560元,最低是18元,与部队的工资体系开始逐渐接轨。到了1965年,部队级别进行了调整时,国家也在压缩等级,取消了军衔制度,把军队干部的级别套改为国家行政干部的级别,基本遵循原有级别体系。部队从供给到工资,再到后续调整,都体现出一种集体利益优先的理念。基层干部,比如正排这种,虽然工资有所下降,但生活方面变化不大。扣掉食堂伙食费后,剩余的钱还能买生活必需品,比如烟、零食等。单身的小伙子会省钱买高档货,比如收音机、单车、晴纶衣,再加上堆积如山的书本。战友的家属来访,还会一块儿吃喝,买烟酒菜,过个开心的周末。老兵们借钱回家,干部借出的钱也不着急,退伍后还会回馈一些糖果,体现出浓浓的人情味。

从那以后,工资制度又经历了一番变化。1965年之后,部队的工资基本上保持一个平稳的状态,没有太大起伏。到了七十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经济迅速腾飞,军队的工资体系开始有所调整。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时,部队干部的薪资得到了提升,像排长这样的基层士官,工资也开始达到几百块。到了1988年,军衔制度正式恢复,取消了过去的行政级别,薪酬体系变成了由职务工资、军衔工资和军龄工资这三块组成。这样一来,军官的薪资结构发生了改变,不再单纯按照行政级别来算。进入九十年代后,军队逐渐走上专业化发展道路,工资体系也开始与地方公务员的标准逐步接轨。2006年之后,薪资多次调整,考虑到通货膨胀和岗位职责的变化。如今,基层军官的月薪可以达到几千到几万块不等,福利方面包括住房补贴在内的保障也很到位。

回望1955年的正排工资是60元,到1965年降到54元,反映出那个时代的一些特点。当时的供给制讲究平等,但灵活性不够;薪金制虽然起到了激励作用,但是如果经济有难题,工资就会相应调整。部队的干部冲在前面,主动降低工资,展现了集体的精神风貌。虽然基层生活条件比较拮据,但生活充实。与民国时期相比,国军排长的工资也才几十元大洋,但那时通货膨胀很乱,解放军的工资制度就显得更加稳定。拿国外来说,比如美国,军人的工资是根据军衔和服役年资来定的,1965年美国少尉的年薪能达到几千美元;不过,两国的国情差别很大。中国军队的工资起点较低,经过逐步提高,现在的工资水平也与国家经济同步增长。

这个变化不仅仅局限在部队,国家公务员也经历了类似的调整。1950年,政务院制定了25级工资体系,1951年又增加了类别,1955年实行了30级制度,三级以上属于高干岗位。公务员主要分为综合管理、专业技术和行政执法几个类别,级别达到了27级。部队的工资体系对公务员制度的演变起了一定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引入了绩效工资制度,奖金和补贴也变得更加丰富。基层公务员的工资从几十元逐步增长到几千元,城市之间差距明显,一线城市的水平最高。

这段历史确实挺接地气的。部队干部当兵不是为钱,而是为了国家利益。1955年,60元在当时算挺厉害的,一斤猪肉才几毛钱,一家人吃得挺香。1965年,工资减到6块,干部也没跑,还是照样干活。像扣伙食费、买书借钱这些细节,普通人都亲身经历过。制度的变化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经济好了工资涨,遇到困难时大家也都咬牙扛着。军队工资的变迁,不就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缩影,从最初的供给标准,到薪金体系,再到现在的现代结构,都是逐步脚踏实地走过来的。

1955年,部队发了官方文件,干部们签署了工资单,然后把钞票叠得整整齐齐放在兜里。级别是根据职务划分的,正排20级,副连19级,连长18级。每个月工资会按时发放,扣除每天0.46元的伙食费,月总共13.8元。剩余的钱都是个人的,部队还鼓励大家节约使用。1965年调整后,文件也跟着下来,级别变成了25级,正排升到23级,副连22级,连长20级。降薪后,部队强调自力更生,开荒种地来补贴生活。高级干部的工资也明显降了,比如大军区级从几百元降到一百多元,但他们都带头坚决执行,不打折扣。

到八十年代,1985年恢复军衔制之前,工资经历了几次小幅调整。1977年,全军都涨了工资,正排的工资涨到了七八十元。到了1985年,进行了大规模改革,排长的工资也超过百元。1988年以后,少尉的基本工资就涨到了几百元,还算上军衔和服役年限的补贴。九十年代,随着军队的缩编,工资与地方水平逐渐拉近。2000年之后,经过多次普调,基层军官的工资待遇都突破万余元,还包括住房公积金和医疗保险这些福利。对比1955到1965那段时间,工资很低但奉献精神很高,现在则实现了更好的平衡发展。

美国联邦的工资体系在1965年,蓝领员工的工资会根据当地私企的水平来定,白领则是按照GS级别来划分的,最低的GS-1岗位,一年能拿到几千美元。相比之下,中国军队的工资算是比较特殊的,虽然不算高,但整体来说挺稳定。回顾历史,中国军队的工资起步于供给制,1955年建立了薪金制度,到了1965年经历了一次调整,渡过了难关,之后的工资制度也与改革保持同步。基层干部们的故事特别多,比如省钱买东西、借钱帮战友,都体现出了部队里的浓厚情谊。

这标题反映了时代的变迁轨迹。1955年,60元的工资代表了一种进步,1965年降到54元则是为了国家的牺牲。部队干部没觉得委屈,依然坚守岗位,守护国家。制度的发展线路清晰,国家经济的基调决定了军队的工资水平,军队也在不断调整跟上。用老百姓的话来说,那个年代虽然工资不高,但日子过得挺充实,战友之间都心往一块贴。回头看历史,感慨颇多。军队工资的历史值得细细品味。



Powered by 爱电竞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