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电竞介绍 你的位置:爱电竞 > 爱电竞介绍 >

辛弃疾南渡后,南宋给了个右承务郎江阴签判的官,这官是大是小?

发布日期:2025-07-10 16:07    点击次数:123

辛弃疾亲历了数次肝胆相照的生死危机,他对南宋抱有无比忠诚。起初,耿京欲携二十万义军归附宋朝,辛弃疾奉命前往天平军与王世隆大人结盟,不料耿京遭弑杀,形势骤变。辛弃疾在危难当头之际,作出英勇决断,生擒叛徒张安国献于南宋。彼时尚年轻的辛弃疾,凭此一举获宋高宗嘉奖,赐予"右承务郎江阴签判"官职。这个官阶似乎微末,究竟是宋高宗看轻了辛弃疾的军功,还是有着别的深意?让我们一探究竟。

英勇少年辛弃疾,赌上性命生擒叛徒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耿京率领逾二十万抗金义军,远渡重洋欲归顺南宋。高宗闻讯大喜,体恤他们历尽艰辛,下旨派遣王世隆统领车骑前往迎接。同时命辛弃疾、贾瑞等人陪同前往,传达宋廷册封之命。

谁料在接洽之际,耿京遭遇奸徒张安国谋反暗算,惨遭杀害。叛贼张安国逆取军权,宵小之年的辛弃疾面临去留两难的困境。倘若返回故乡山东,定遭张安国毒手;若留于彼处,耿京已亡,拱手相让亦无主张。

危难时刻,辛弃疾运筹帷幄,大智若愚,向张安国求见并以诡计使其毫无戒备。夜半时分,辛弃疾率五十勇士突袭济州城,生生将张安国擒拿。叛徒终遭擒,双手反缚,无可狡辩。

随后,金兵大兵压境,形势万分危殆。辛弃疾临危不乱,一边指挥王世隆分散兵马诱敌;一边沿途疾行,引无数援兵穷追猛打。经过几番绞杀,终是在万幸之下脱困而出。

行程万里,是役危险重重,辛弃疾却在虎口中生存,更是生擒叛逆献于朝廷。这等勇武智勇,可谓少年黄口孺子私。高宗大喜过望,御笔亲书"罪大恶极",当将张安国斩尽杀绝以绳谋祸心。

宋高宗赐官承务郎江阴签判,官阶竟如此之低?

功高震主,辛弃疾凭一身勇武智勇,生擒叛徒献于朝廷,可谓立下赫赫战功。高宗览其卓绝之勇,钦佩有加,特封辛弃疾为"右承务郎"寄禄官,实掌江阴签判一职。

然而细看这个官职,似乎官阶微小。所谓右承务郎江阴签判,按宋制九品十八级官阶,仅排于垫底之列。盖因当时辛弃疾并无科举出身,官运自然难资升沉,即便立下大功也只能小小酬谢一番而已。

不过这个官阶对于一介武人来说,亦算是宋廷上下重视之极了。首先看右承务郎寄禄官之阶,实为宋代京官最末一级,与改制前秘书省校书郎、正字、将作监主簿平级,属元服之选。而在朝官、京官、幕职州县官三等体制中,右承务郎已被列入京朝官之列,可谓极为难能可贵。

即便是出身名门、仕途坦途之人,也绝难一朝窥斩入此阶梯。只有选入馆阁,履经年积月的磨勘,方能被上疏超授,角逐朝野官场。但对于归正流民如辛弃疾,能获此官阶已是宋廷格外恩典,实为殊荣。

其次看辛弃疾的实职江阴签判,此亦非同小可。签判在宋制差遣官中,地位仅次于军长,相当于江阴府的第三号人物。对一介旷世奇才,宋室也算是高度重视,授以重镇职守。更有进者,签判本就官阶有限,辛弃疾既获京官身份,日后自当可望逐级高陞。

细思恩典,实为宋朝对辛弃疾的优渥待遇

纵观辛弃疾当时的处境,宋高宗对其实乃殊荣相恤。首先,辛弃疾素无科举背景,虽立下军功,本已无路可循。宋室原无授官之必须,即便念其立功,充其量也只是一介外籍军人而已。

然而高宗却破格录用,给予了京朝官的最高身份。盖因承务郎乃朝官之阶,等同于当世进士,乃恩眷仕宦者方能获此。辛弃疾一介武夫,能被如此优渥录用,可谓宋朝空前之恩。

再者,就算高宗有意用之,亦可另作他赐。但竟将辛弃疾与往年进士同等看待,不啻等同于宋代状元之荣耀。当世科举出身,经年累月备战馆阁,不过是普及良师益友,论资排辈而已。而辛弃疾素无根基,却能于非常规中脱颖而出,此等天资当世罕有。

高宗睿智过人,深知辛弃疾非同小可。因此不但重赏其军功,更将之与名门巨族平起平坐,委以重任。其宋室旷世英主的洞见,可见一斑。

况且,辛弃疾本为武人,本应受军衔。但宋朝审时度势,以文官身份授之,着实非同小可。当世文武分途,武人升迁路径多有束缚。即便是翰林宦达,内任亦多囿于编制有限。辛弃疾虽非宦组出身,却获重大文职,无疑是宋廷格外器重之意。

这份恩典,绝非偶然。辛弃疾生猛威武,纵横沙场,智勇双全。高宗识才之明,定能重用佳士,安放权职,以救时世之艰。故而如此殊荣,正是宋朝对非凡人物的重视和珍视所致。

天赋异禀的辛弃疾,军事统帅才能非凡

宋朝赏识辛弃疾,不仅是因为他擒获叛徒的军功,更看重的是他出众的军事统帅天赋。自小习武的辛弃疾,年少时已游学名师,习得兵法精髓。及长,他不仅身经百战,实战经验丰富,更是善于运筹帷幄,统兵遣将有非凡才能。

还在襁褓之年,辛弃疾就受到耿京的赏识,被委以重任。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充斥着金国残余和各路土霸,形势错综复杂。辛弃疾年仅十九岁,却已率领数千人马驰骋沙场,攻打敌寇。虽年少无谋,却靠着过人的勇猛和敏锐的判断力,始终牢牢掌控主动权。

归附南宋后,辛弃疾更是凭着出色的统帅技艺,以卵击石生擒张安国。当时他带领仅五十勇士,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悄然抵达敌营。在事先布置的伏兵配合下,他轻而易举控制了张安国,令整座济州城防临时瘫痪。此举堪称孙子兵法的杰作,堪称军事上的"智勇双全"。

功勋彪炳,宋廷刮目相看。高宗明睿,深知辛弃疾乃旷世奇才,遂将其留在身边,委以重任镇守江阴。后因擅长统兵把戏,历任泰州、杭州、靖康等军务重镇,协助宋廷内外安抚。无论驻防哪一地,辛弃疾都以良好的军事手腕,确保地方治安长期稳定。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辛弃疾对宋朝怀有复国雪耻之志,却终难如愿。不过,借助他军事上的出众才能,南宋朝廷安抚边陲,收拢军心,为日后北伐扫平道路。可见作为军事统帅的他,实乃宋室座上宾,功不可没。

汲取文采,书画双绝的文人武将辛弃疾

文武双全,实乃人生至高境界。辛弃疾不仅是军事统帅,更是才情出众的文学家和艺术家。这位武人不但勇于临阵杀敌,更擅长笔砚书声,在文学艺术上留下了不朽成就。

诗书传家,辛弃疾自小就沐浴在书香氛围中。其父辛绚系有名诗人,平日里即教诲辛弃疾诗词歌赋一道。少年时代,辛弃疾就随父游学受业于北宋遗族,习得丰富的诗学渊源。及至长大,他不但能诗能词,更善属文,堪称文人的化身。

辛弃疾生性狷介洒脱,性情中透着一股英雄气概。他的诗词风格清新雄健,充满着豪情万丈的壮阔气魄。其词作"卜算子·黄州绝代有佳人"就极富抒情之笔力,堪称词坛绝唱。他的诗句则遒劲有力,豪放不羁,如"沽酒与谁言"等作品,正是那股浑厚气魄的真实写照。

笔砚之外,辛弃疾更是画技出众。他生于当世名门,对书画自有独特悟性。年轻时虽奔波沙场,但每每歇马之际,仍会挥笔泼墨以释放内心。其画作雄浑遒劲,构图新颖别致,笔锋有力,意境清幽,堪称杰作。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辛弃疾画作中透着浓重的武人气质。他时而描绘军马战阵,时而作写烽烟四起。栩栩如生的笔触,将沙场杀阵无不活灵活现地再现。种种细节之处,无不彰显着作者作为一名武人的独到见地和体会。此等军人文化内核的注入,正是辛弃疾文艺成就的独特之处。

大军阀云购于野,诗词书画则是知识分子的瑰宝。然而遗世而独立的辛弃疾,二者无所不通,无分彼此,可谓兼收并蓄。他用智勇扬威沙场,亦以高尚情操留芳百世。自古以来,文人、武人、诗人、画家,罕有一人能集这四种身份于一身的,辛弃疾堪称无双。



Powered by 爱电竞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